■本报记者 张军亚
眼下正是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时期。4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郾城区龙城镇的漯河市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看到的是与传统农事繁忙时节不同的景象: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世民带领团队来到这里,指导无人机操作员进行“一喷三防”植保作业。“以前上百亩地喷洒农药,得雇几十个人忙好几天。现在用无人机几个小时就能搞定。”该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
据悉,我市有300余台无人机活跃在田间,年作业面积突破400万亩,成为农业生产的“空中主力军”。
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市建设中,如何用好科技这一利器?我市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引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部署,优环境、聚合力,育主体、搭平台,抓推广、促应用,让科技创新“慧”农更惠农。
聚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我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强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如今,除了无人机在植保领域大显身手,手机管田也成为农业的新潮流。在临颍县“5G+智慧辣椒”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遍布田间。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站、虫情测报仪等实时采集数据,通过5G网络同步传输至农户手机端。农户打开手机APP,就能察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预警等信息,还能远程操控灌溉系统、智能施肥设备。
近期,在全市抗旱保粮工作中,农业新科技装备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临颍县陈庄乡黄连城村的麦田里,自走式桁架喷淋机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钢铁卫士”,沿着麦田缓缓移动,将细密均匀的水雾洒向麦苗。与传统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这台喷淋机一次作业宽度可达30米,能够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据了解,该喷淋机每天可完成近百亩麦田的灌溉任务。
同时,智能灌溉系统在我市各地的农田中被广泛应用。在召陵区,3000眼机井全面升级为“智田未来”智能系统。农户只要通过手机扫码,就能轻松开启灌溉,浇地成本直降25%。
科技加码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还推动了种养模式的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郾城区西大坡高标准农田,有80亩小麦是“吃”益生菌生长的。河南安迈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植保事业部研发总监郭洋涛带领科研人员每隔半个月都会到这里给小麦“体检”。郭洋涛介绍,小麦播种时,使用益生菌拌种代替农药拌种,使用的肥料也是添加了益生菌的有机肥,整个种植过程绿色无残留。这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帮助小麦抵御病虫害。
市农科院发挥优势,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力度,积极培育更多漯农“芯片”。目前,已有漯麦50、漯玉20、漯豆102等6个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漯花21、漯薯15等通过品种登记,早熟小麦漯丰4444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种表现优异,深受欢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将持续发力,向新而行,以农业科技创新催化新质生产力,重塑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新动能”,奋力跑出“三农”跨越发展加速度,为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