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村里的这口井是老祖宗给咱留下的‘宝贝’,咱们要保护好。”“现在的介绍牌挂得太高、字也小,看不清。”……4月25日下午,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村民在“红色议事亭”畅所欲言。大李村创新打造“红色议事亭”,定期组织村干部、后备干部、村民代表,围绕环境改善、设施维护、产业发展等议题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红色议事亭’不仅是‘议事会’,还是一个集‘讲、宣、征、听、议’五项服务于一体的治理平台。”瓦店镇党委书记魏新建介绍。
瓦店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五基四化”部署要求,立足镇域实际,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创新推出“五强五创”(强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创建先锋型支部;强化“六争”行动,创建优秀型支部;强化实事导向,创建服务型支部;强化网格化治理,创建精细型支部;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创建发展型支部)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按照“以人定格、以格定责、服务到格”的工作思路,科学划分农村网格167个、专属网格10个,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配备网格长177名、专职网格员216名、兼职网格员30名。利用“民情夜市”“红色议事亭”等载体,推动网格长(员)成为群众的“服务员”、企业的“安全员”、邻里的“调解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双提升。
瓦店镇党委建立“选育比”机制,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培育行动、“归雁计划”等,明确56名后备力量,吸收4名大学生充实重点村“两委”。加强镇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安排新招录工作人员承担包村任务,让年轻干部学会与村干部共事、与群众打交道,会说家常话。同时,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让干部队伍架构更合理、活力更充沛。
产业筑基、发展聚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好,村党组织的管理调节功能就越强,农民就越愿意向集体靠拢。瓦店镇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
春末夏初的瓦店镇,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杨裴城村辣椒种植户抢抓农时开展移栽工作,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6台移栽机紧张作业,二十多名农户协同配合,将一株株辣椒苗栽入地里。杨裴城村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500亩,与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成5G辣椒产业基地。
在瓦店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个个覆盖黑色遮阳布的大棚整齐排列。走进大棚,肉质肥厚的羊肚菌在一垄垄菌床上旺盛生长,村民穿梭于大棚间,熟练地采摘菌菇。瓦店村党支部立足“引外育内”,邀请本村党员谭志红回到家乡,帮助村集体种植羊肚菌。同时,瓦店村创新推出“55”分红模式,拿出50%的收入让技术指导有干劲,用余下的50%的收入充实村集体经济。目前,瓦店村已建成羊肚菌大棚4座,占地8亩,带动当地二十余名群众就业。
走进大李村,民宿小院、文创庄园、3D立体艺术墙绘等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空气清新、街院整洁。大李村以民宿改造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为灵魂,以“文旅+康养+研学”为抓手,让和美乡村之花绽放,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大李模式”。2021年以来,大李村接待研学、公司团建等活动150余场,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创收近110万元。
魏新建表示,瓦店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以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