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华 张润泽
巩固基层基础,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前提基础。新时代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治理做扎实、把基层政权巩固好。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要义
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探索形成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经验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批示。此后,这一经验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一张金名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与现实要求,在变与不变中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
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基层矛盾纠纷的数量、种类和诉求等发生巨大转变,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的生命线,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始终坚持把党治国理政要求与群众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枫桥经验”作为一个地方实践,历经60余载仍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始终在有效回应党治国理政要求与群众需求中创新发展。始终立足中国情境,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回应国家需求与群众需求,是“枫桥经验”不变的内核。
始终坚持抓早抓小、源头治理基层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的目标追求,蕴含了抓早抓小、源头治理的内在要求。其中,“抓早抓小”突出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矛盾纠纷治理理念,既要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预警机制,又要充分挖掘传统的和现代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治理资源,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高矛盾初期化解效率。
新形势下基层治理面临的复杂情况
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基层社会结构、矛盾主体等发生深刻变革,使得当下基层治理面临巨大风险挑战,如何有力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见行见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层治理面临现实挑战。一是利益诉求多元化与精准治理的挑战。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下,基层治理需要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的转变,但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张力,使得精细化治理呈现一定不足。二是公众法治意识增强与治理合法性的挑战。群众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基层治理必须进一步平衡好治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三是矛盾复杂关联与协同治理不足的挑战。单项矛盾纠纷往往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维度,但基层治理力量仍存在部门协同成本高,政府与市场、社会合力不足问题。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面对现阶段基层治理的复杂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持续推动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体系、运行机制,通过全面推进“五基四化”,完善“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抓牢抓实农村、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这两个“基本盘”,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凝聚共治合力。
坚持社会发展与秩序维护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好社会发展和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就是要着力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秩序维护的角度,就是要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信访工作体系、责任体系以及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条块结合,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时,着力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托“上下结合、德法互融”的体制机制,有效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化解风险、维护稳定。
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绝不能走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路径。一方面,在发挥德治教化、自治强基作用的同时,强化法律底线和科技赋能效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社情民意的动态感知,推动从传统依赖事后处置向主动风险防控转变。另一方面,依据城乡差异、群体差异特征,积极探索差别化的社会治理与服务供给模式,实现由集中统一向精准匹配的转变。
据《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