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诗雨
近日,记者走进市二院儿科病区看到,阅读角整齐摆放着启蒙识图卡、拼音绘本和童话书,吸引不少孩子驻足翻阅;病房里的多功能折叠床桌,既是小患者写作业的书桌,也是搭积木的“游乐场”;爱心便民站里,备用的皮筋、指甲剪、充电器,总能在家长需要时及时“救场”。这种“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彰显了医疗服务的温度与情怀,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写下了生动注脚。
近年来,市二院儿科护理团队用温暖的细节传递人文关怀,以精湛的医术筑牢健康防线,为每一名患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儿科静脉穿刺被称为“针尖上的舞蹈”。为了让孩子们少受痛苦,市二院儿科护理团队专门组建“针爱守护”小组:低年资护士在模拟血管上练习,高年资护士携带血管显影仪穿梭在病床间,为肥胖儿、早产儿精准找到“生命通道”。护士还会用奖励贴画的方式安抚患儿,让一次穿刺成功率从76%跃升至96%。
在雾化治疗室,护士会细心记住每个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角色,边调试设备边与孩子们聊天;在为孩子机械排痰时,护士会握着小手教他们数“1、2、3”,让治疗过程变成有趣的游戏。更重要的是,护理团队将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通过床边微课堂,手把手教家长掌握拍背排痰的技巧;录制雾化吸入视频,在家长群里循环播放。
每月的“共情工作坊”是市二院儿科护理团队的特殊“必修课”:一部分护士穿上患儿的病号服,躺在检查床上体验患儿抽血时的紧张;另一部分护士则扮演焦虑的家长,在办理住院手续的流程中感受家属的急切与不安。这种角色互换的体验,让儿科护士更能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当看到年轻妈妈因孩子反复发烧偷偷抹泪时,责任护士会轻轻递上一杯温水,坐下来耐心讲解病程;当雾化治疗后孩子不肯漱口时,护士会变着花样用游戏引导配合。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情感连接,让护患关系成为温暖的双向奔赴。
站在新的起点,市二院儿科护理团队将服务范畴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与24家幼儿园联动开展“五小”专项行动,为孩子们的视力、体重、牙齿、情绪、骨骼健康搭建全周期防护网;每周走进社区开展急救科普宣传,让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成为更多家庭的“安全盾牌”;在中医儿科领域,通过穴位贴敷、推拿等传统医学手段为患儿减轻痛苦,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创新实践使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2天。
展望未来,市二院儿科护理团队还有更长远的规划:打造“云端护理课堂”,让出院指导更加精准便捷;完善“豫健护理到家”服务,让早产儿、慢性病患儿在家也能获得专业照护;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运用绘本疗法、游戏治疗等方式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