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 赢
“儿时的夜晚,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屋内。我偎在父亲温暖的怀里,听他讲述岳飞枪挑小梁王的英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豪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义气…… 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如点点星光,照亮我入眠的梦,也悄然在我心底播下文学的种子。”5月12日,周金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周金生1974年出生,舞阳县莲花镇人。1997年本科毕业后,他一直在舞阳二高任教,兼任班主任。这份教育工作不仅是他谋生的职业,也成为他将阅读所获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周金生的阅读启蒙始于父亲讲述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阅读成了他探寻世界的窗口。从连环画到《故事会》《民间文学》,再到《隋唐演义》等长篇小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字中的养分。
幼年时,识字有限的他对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缠着哥哥姐姐教自己认字。学会使用字典后,他开启了自主阅读的大门。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便到邻居玩伴家借书。他看到书如同看到珍宝,常常躲在角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一读就是一整天。后来,他接触到琼瑶、岑凯伦等女作家的爱情小说。那些细腻的文字如潺潺细流,浸润着他的心灵,让他的情感世界愈发丰富、敏感。
进入大学后,由于热爱读书,周金生进入校图书馆做了一名志愿者。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阅读馆内图书。其间,他不仅读完了金庸先生的全部作品,还沉浸于《约翰・克里斯朵夫》《战地钟声》等世界名著中。阅读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曾经毛躁易怒的他逐渐变得思想深邃、处事沉稳。也正是在校园里,他与妻子因书结缘,并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参加工作后,周金生每月仍坚持购买书籍。周金生告诉记者,《微型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等刊物帮助他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使他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他将阅读中领悟的观点融入学生教育,教导学生以积极视角看待问题。
读书不仅充实了周金生的课余生活,还让他更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平凡的世界》《穆斯林葬礼》等作品,让他深知,面对人生苦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取;读李佩甫的《城的灯》《生命册》等作品,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人性,从而灵活处理人际关系;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等作品,让他明白,生活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纠结于过去;读乔叶的《宝水》和周瑄璞的《多湾》,让他感悟到,一个好作家只有扎根农村、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周金生坚守的阅读习惯。他认真记录书中的优美词句、疑难字词,并写下阅读感悟。这些积累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周金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积极投稿,多篇文学作品陆续发表。
“儿时的我仰望文学殿堂,宛如远观一座高耸入云的宫殿。通过阅读,如今我仿佛已触摸到它的一角。尽管这座殿堂对我来说依然高不可攀,但我将坚持不懈地阅读、持之以恒地写作,不忘初心,去实现儿时那炽热的文学梦。”在阅读的道路上,周金生正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的文学梦想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