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代理退保”为代表的非法金融中介活动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多地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揭露不法分子通过“全额退保”噱头诱导消费者退保从中牟取高额手续费,甚至怂恿消费者退保后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导致消费者面临保障缺失、资金损失等多重危机。日前,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揭露非法“代理退保”背后的多重风险,提醒消费者警惕信息泄露、资金损失及法律陷阱。
非法“代理退保”手段翻新
据了解,非法代理机构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可100%全额退保”“快速退保”等虚假广告,以“内部关系”“技术维权”为幌子吸引消费者。例如,福建省连江县人民法院披露的案件中,林某某团伙雇人冒充法律专家,伪造保险公司违规证据、编造销售误导话术,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迫使保险公司妥协退保,达到抽取保单现金价值的30%至50%作为佣金的目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披露的案例显示,谢女士因听信“朋友”承诺全额退保,放弃3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却在退保两周后确诊恶性肿瘤,因失去保障无力承担高额治疗费用。消费者可能因参与非法活动面临多重风险:退保后再次投保可能因年龄、健康状况变化遭遇保费上涨或拒保,提前支付“定金”后遭拉黑,伪造证据、恶意投诉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四道防线筑牢金融安全
非法“代理退保”正以更隐蔽、更专业化的手段侵蚀金融市场。对金融消费者来说,唯有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理性评估需求,方能筑牢个人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保护个人信息。海南金融监管局在《风险提示》中强调,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重要资料绝不可轻易交予他人。若发现信息被冒用,应立即报警并联系金融机构冻结账户。
警惕“全额退保”陷阱。正规退保不收取手续费,犹豫期后退保仅退还现金价值。消费者应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线下网点协商或金融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而非轻信第三方承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揭露,个别不法分子甚至诱导消费者签署“咨询协议”,以“服务费”名义骗取资金。
理性评估保险需求。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对冲工具。消费者购买保险前应充分了解产品条款,尤其是保障范围、免责条款及退保损失。退保前,消费者应权衡利弊,计算已交保费与退保金差额,并评估再次投保成本。部分代理机构怂恿“退旧买新”,实则通过双向套利牟取佣金,导致消费者陷入“保障真空+资金损失”双重困境。
依法维权。监管部门明确,捏造事实、伪造证据、缠诉闹访等行为涉嫌违法。消费者可以通过12378热线、信访等合法途径反映诉求,切勿参与群体性非理性维权。
据《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