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晓晓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光芒,我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耀方式。”7月4日,漯河二高英语教研组副组长张婵琳用质朴的话语向记者诠释她对教师使命的理解。
“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第一站。”张婵琳告诉记者,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她的英语课堂上,没有枯燥的知识灌输,多的是精彩纷呈的互动。讲解语法时,她会将复杂的句式比作精巧的“英语积木”;分析文章时,她旁征博引,将英语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她精心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看到内向的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勇敢开口,她会及时送上鼓励。在她的带领下,英语课堂成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张婵琳笑着说。课堂上,她密切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小动作,以便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课下,她主动与学生聊天,倾听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烦恼。她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进度、优点和需要提升的地方。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她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每当学生取得进步,她都会毫不吝啬地提出表扬。
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张婵琳都会耐心解答。若问题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语法或文化背景知识,她会通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她还会和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
下课后的张婵琳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和心灵港湾。”张婵琳说,她常常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像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烦心事。在学生遇到挫折或情绪低落时,张婵琳不遗余力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真心换真心的双向奔赴。”张婵琳说,“看着孩子们从怯生生不敢开口到自信满满地站上讲台用英语演讲,我觉得特别欣慰。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守在三尺讲台,永远当他们的‘张姐姐’,陪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