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的“亲子默契大挑战”现场,一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面对“全家最常一起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少人的答案是“玩手机”“吃饭”,仅有少数人回答“运动”“旅游”。这样的回答让不少人反思家庭教育的“含金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效提升这个第一课堂的“含金量”是每个家庭都要用心回答好的问题。
有人说,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待在一起就算陪伴吗?平心而论,一起“玩手机”等是鲜有互动的“共处一室”,很难算是“共度时光”。“共处”与“共度”之间,差的是“心”的距离。
祖昌教孙、岳母刺字、画荻教子……一个个用心育儿的故事诠释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生活场景多样,育儿理念各异。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选择何种家庭教育风格等问题让不少家长失了头绪、陷入纠结。
谁不希望教好自己的孩子呢?但不少人当家长多为“初体验”,有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专业力量的支持尤为重要。武汉市妇联推出服务平台,提供全周期课程资源、志愿者支持及多元教育服务;河南省一所小学定期举办讲座,结合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等宣讲;华东师范大学升级家庭教育大模型,可为每个家庭量身定制方案、动态生成场景,助家长尝试和探索不同的亲子互动策略,并即时反馈指导建议……汇聚丰富资源和专业力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家长的努力就有了方向,家庭教育就更科学、更有效。
家庭教育不仅是在同一片屋檐下的“共度”。孩子们迈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从公园到野外,从图书馆到科技馆,如今,越来越多地方推出特色亲子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新鲜场域。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一家汉字艺术馆每月都会设置亲子游戏,为家庭教育提供多样选择;针对城里孩子缺少亲近乡野、体验农事的机会,一个农科院社区盘活闲置空间,增设种子博物馆,开辟“一米菜园”等亲子活动区。现实生活蕴含丰富场景,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厚土壤。各方携手做好资源共享的文章,释放存量、补充增量,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对那些缺少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孩子,社会各方需要及时“补位”,帮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有的大学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有的“爱心妈妈”志愿组织主动敲开一扇扇门,与处于青春期的困境女童面对面交流,给予其温暖和关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每一个孩子,彰显的是社会的大爱,托举的是民族的未来。
提升家庭教育的“含金量”,是家事也是国事。做好这篇大文章,既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也需为人父母者用心用情。为一个个“小家”注入教育“活水”,一棵棵小树苗定能茁壮成长。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