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敏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
语文课本一发下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就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读完了,配套的作文书就发下来了。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我心里对作者充满了羡慕,心想:“别人为什么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再去读一读,还是觉得作者写得真好。
幸好,我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很擅长指导学生写作文。他告诉我,只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和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可以变成一篇作文。我怀疑地问这样能行吗?老师说不妨一试。
试一试有什么难的?当我听到一件事情时,我就尝试把它完整地写下来;看到好看的植物时,我就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下来;听到一件趣事的时候,我把它转述出来并写出感悟。作文写出来了,我感觉还不算太差,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日子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我越来越喜欢读书和写作了。在阅读中汲取着精神力量,感觉写作文也不是那么难了。
上中学时,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文课往往是两节,第一节是打草稿,第二节把稿子誊抄在作文本上。我觉得自己不用打草稿就可以把作文写得很好,结果老师检查时发现了。他非常生气,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我。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写作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去对待——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读者负责。
这件事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敬畏感。所以每次写作前我都要认真思考一番:写作的立意是什么?文章的结构层次怎样设计?语言是否得当与优雅等。现在回想起来,也正是那位语文老师的批评,让我明白了写作的意义。
之后的日子,学习更加紧张了。直到上了师范学校,我才从那种紧张状态中走出来,但阅读习惯和写作爱好并未改变。当时,学校图书馆里的图书我可没少借。正是当时的大量阅读,让我对文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我踏上了去南方打工的列车。行囊中我装着几本《深圳青年》。这几本书是在漯河车站的报亭里买的。当时,我只是想通过杂志了解一下南方的世界。书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读得不亦乐乎,深陷书中不能自拔。
在南方的日子里,工厂的生活有了读书的加持,不再枯燥。即使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空闲的时候,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待在宿舍看书。当时的工资不高,平时吃住都在厂里。我大部分的工资都用来买《收获》《十月》等杂志了。一个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其乐无穷!
后来,带着浓浓的乡愁,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之余我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平时除了买书看之外,也去单位的图书室阅读。读书多了,自然想要写一些什么。于是又重新拿起笔,尝试着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写下来,写真实的社会现状,也写生活中的美好,每次写完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为了分享这种感觉,我尝试去平台投稿,虽然稿件大部分石沉大海,但毫不气馁。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加入了县作家协会,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目的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在与文友的交流中坚定自己的写作信念……一年下来,发现自己进步很大,知道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一直坚持着,充满快乐。快乐的是自己的一些文章最终变成了铅字,它给予了我自信与成功的喜悦,激励我笔耕不辍、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