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盈
今年6月,我市作家鲁锁印散文集《细微之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社会学家李银河先生曾讲过一句话:60岁才真正是人生的开始。而我今年刚好60岁。照他这么说,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这就不由得让人更有紧迫感——这短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该如何让它有些意思呢?这也让我多少增加了一点自信,庆幸在近知天命之年翻开了人生的另一页:写作。”近日,鲁锁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鲁锁印笔名仲信,1965年生于许慎故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于近知天命之年重拾少年梦,以诗文记录人生轨迹、抒发岁月感怀,结缘贤友、喟叹人生,曾出版诗集《在寂静中聆听》。其习作散见于《奔流》《参花》《河南诗人》《长江诗歌》《文学百花苑》《漯河日报》等。
《细微之暖》全书约18万字,分为《念往事》《记母校》《珍友谊》《览胜迹》《感世情》《忆故人》《思亲情》《叙图文》《附录》九个章节,收录了作者2022年之前创作的近50篇文章。“去年,诗集《在寂静中聆听》出版后,我又把这些年的散文作品进行了选辑和校订,并提交给中国文史出版社审阅。出版社的编辑看了之后欣喜地告诉我,他们可以列入年度出版计划。更让我感动的是,老领导曹代颖先生和著名作家南豫见先生分别为这本散文集作了序,对我这些年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鲁锁印说。
重拾文学梦后,为了早日进入文学欣赏和创作的状态,鲁锁印开始认真而广泛地阅读,重温了青年时期读过的那些作品集。其中,有早期著名诗人、散文家的作品集,也有新生代知名诗人、散文家的作品集。为了丰富文学感知,他购买了所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连续多年订阅《诗刊》。从2018年开始,他先后参加了10期奔流文学院的作家研修班,聆听文学大家的创作经验分享,结交了一批文友。“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差距,知道了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刻苦、什么是如痴如醉、什么是持之以恒。与他们相比,我只是文学道路上的一个初学者,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手上磨出的茧子远远不够,作品的质量也远远不够。”鲁锁印说,每当完成创作,他总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所成长、进步,但经过一段沉淀就会发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知仍然是肤浅的。这样写出的作品是缺乏力度的,甚至是平庸的。
《细微之暖》一书出版后,得到一众文友好评。知名文化学者曹代颖先生在本书序一中这样写道:“不管作为官员,还是作为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和摄影家等,锁印先生都是一个踏实勤奋的人。他专注于工作,谦虚而内敛,不曾考虑将作品整理集结。他退居二线之后,我和一些朋友劝他把多年的文学积淀和散落在报刊上的精品文章结集出版。他听取了建议,完成了这本凝聚他热情、才华与思考的《细微之暖》。”著名作家南豫见在为本书作的序二中这样说道:“这些文章如同人生的四季,各有韵味又紧密相连。它们展示了作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他的内心世界。”
谈到未来的创作方向,鲁锁印说:“出版两本集子到现在,我仍心怀忐忑。我有决心坚持继续写作,基本方向仍然是诗歌和散文。我要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用稚拙的笔墨记录下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文字激发出新的活力,在心灵间碰撞出美妙的琳琅之音,以此来延伸我们人生的好时光。同时,我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漯河文化的百花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