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我的书房,是从给儿子买绘本开始一本本慢慢丰富起来的。”7月11日,自由职业者华文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读书是华文菲刻在骨子里的爱好。儿时的她便常常见书就读。做起生意后,虽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性阅读,但她始终与文字为伴。“闲暇时,杂志里的文字、故事便是我情感的寄托。哪怕店里再忙,柜台上也得放两本书供我抽空翻两页。”华文菲说。
成家后,生活渐渐稳定,华文菲迎来了大量阅读的日子,对书籍的渴求日益强烈。以前买书她还会纠结价格,如今每逢过节,华文菲总会挑几本喜欢的书送给自己。她说:“我对吃穿没那么多讲究,唯独买书舍得。”渐渐地,卧室已堆不下这些书,于是她便有了改造客厅的想法。
2004年,她的儿子出生后,客厅原本放电视柜的地方被改造成书架,如今早已被书填满。“我给它取名为‘空中书阁’——我住在楼栋的顶层,还有个阁楼。这里不仅堆满了我喜爱的书籍,还藏着最美好的阅读时光。”
闲暇时写日记是华文菲的习惯,“有些话不想说,却喜欢用文字写出来。”现实中略显腼腆的她,笔下藏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一位邻居的鼓励下,她第一次萌生了投稿的念头。2016年,她的第一篇文章《柿子红了》顺利发表。
这份惊喜与鼓舞让她在文学路上持续前行,此后几年接连发表几十篇文章,文字成为她表达内心的最佳方式。华文菲对文字的热爱同样也催生了对书籍的痴迷,“看见喜欢的书就买”成了她多年的习惯。如今家中藏书近千本。她的爱人打趣道:“家里快成书店了。”
在她的家里,“阅读根据地”有三处:沙发、阳台、卧室床头。这里没有正式的书桌,却随处是书。不追求端坐阅读的仪式感,歪在沙发上、倚着枕头的放松姿态里,藏着最自在的阅读时光。冬天,阳光暖暖的,她总带着孩子们坐在阳台的小茶桌旁煮上一壶茶边喝边读;夏天就挪回客厅,开着空调,孩子们看绘本,她读自己的书,互不打扰又彼此陪伴。
书,更是联结三代人的情感纽带。客厅那面墙的书架,是这个家最特别的存在。孙辈一放假就爱来这里,或借走绘本,或围坐在一起听她讲民间故事,或拿起喜欢的书静静看一下午;丈夫闲暇时会拿起推理小说,与她交流书中情节;女儿曾与她探讨余华的《活着》,感慨生活的不易。“2020年,我们的交流最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讨论,亲情更浓了。”华文菲说,读书让家人有了更多精神共鸣。就连在大学学理科的儿子也在这样的氛围中爱上了读书、写作。
“从不强求他们读书,但看到他们受影响主动拿起书,我就很欣慰。”对华文菲而言,阅读早已不是刻意为之的事,而是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两天不看书,就觉得少点啥。”她这样形容阅读的重要性。
从年少时对阅读的渴望,到结婚后为生活打拼而短暂搁置,再到后来重新拾起,书籍始终是她的精神寄托。华文菲告诉记者,她爱读外国文学,尤其偏爱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她习惯听书后再买书来细读。不追求速度,慢慢读、反复读,在文字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这是她的阅读哲学。她还和几位好友组建了读书会,在家庭书房分享心得。
“读书滋养灵魂,就像吃饭滋养生命。”华文菲的家庭书房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因满室书香和三代人的阅读故事,成为最温暖的所在。
采访结束后,华文菲的外孙女又跑过来,指着绘本上的花朵问东问西。华文菲放下茶杯,耐心地一一解答。书架上的书还在慢慢增多,就像这个家的日子,在书香里不慌不忙地过着。华文菲说:“书是能相伴一生的朋友。”此刻,看着孩子们在书架前认真阅读的样子,她知道,这样的美好正在悄悄延续。
《走进身边人的家庭书房》线索征集——如三代同堂的书房、亲子共读角、夫妻共享书房等。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1378306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