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霞
实 习 生 段文莹
“每次成功劝阻一名群众,使群众免于被骗,我心里都特别踏实。这不仅保住了一笔钱,还保住了一个家。那一刻,我觉得这活儿干得值!”近日,在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记者见到了警务技术一级主管朱春星。
作为我市反诈战线的数据研判专家,他主要负责对数据、图像等进行研判追踪,虽身居幕后但非常重要。
打击新型犯罪
守护万家安宁
入警19年来,朱春星一直坚守在打击刑事犯罪的最前沿。因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的占比逐步上升,2018年,市公安局成立了合成作战中心。面对这种“看不见对手”的新型犯罪,朱春星带领团队开启了“数据狩猎”的模式。
面对这一新型网络犯罪隐蔽性强、技术门槛高的挑战,他迎难而上,白天在实战中总结技战法,晚上抽时间向金融、通信专家请教,系统学习资金流分析、区块链追踪等专业知识。
电信诈骗依托现代通信、金融工具,使信息流、资金流证据割裂,取证很难。这给办案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斩断电信诈骗黑手,7年来,朱春星主导研发了十余种技战法及数据分析模型,指导侦破全市首例投资理财诈骗案件,带队打掉诈骗团伙100余个,参与侦破重大案件3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挽回群众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救助群众200余人次。
有一次,朱春星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到一名被诈骗的群众将去银行取50万元现金进行线下交接。“如果这名群众将现金交给犯罪嫌疑人,钱就很难追回。”得到线索后,他马上与银行取得联系,请求银行协助阻止这笔现金的支取。与此同时,他带领同事赶往银行,耐心向这名群众解释。
原来,这名群众陷入的是一个网上虚假炒股骗局。起初,这名群众对朱春星的话半信半疑。等朱春星详细分析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后,这名群众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骗局。“好在我们及时‘唤醒’了他,他又积极配合我们抓获了前来接头拿现金的犯罪嫌疑人。”朱春星说,类似这样的案件有很多。随着线上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今年以来,电信诈骗的形式从以往的线上诈骗转为线下交易。这让警方的研判和追踪工作变得更为困难。
“诈骗团伙往往引诱受害人取出现金,再通过货运平台、网约车或受害人自行驾车等方式完成交接。”朱春星说,如今的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很强,钱一旦送出去,很快就通过各种洗钱方式转出境外,想要追回难度很大。
“作为警察,破大案要案和帮老百姓捂紧钱袋子都是需要真功夫的。”干了19年刑警的朱春星说,“我的工作就是跟线索较劲儿。搞刑侦,数据不会说谎,就看你能不能让它开口说话。”
加强宣传培训
筑牢安全屏障
“不少受害人不光存款被骗走,连房产都抵押出去了。”朱春星深知,增强群众的反诈意识至关重要。为此,他带领同事打造了“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
针对老年群体易上当受骗的特性,朱春星联合市公安局宣传等部门推出了“反诈戏曲”“菜场顺口溜”,把“杀猪盘”等骗局拍成短剧;推广“金钟罩”反诈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达130万人,日均发送高危预警信息200余次;联合全市银行机构建立“可疑转账实时拦截机制”;联合通信运营商推出防诈短信,向高风险人群发送预警短信500余万条……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率逐年上升。面对案件多、任务重、专业人员少的严峻形势,朱春星意识到,仅靠一家作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基层培养攻坚力量,让更多一线民警成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专家。
2018年11月,市公安局从各县局、分局抽调20人,到市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开展为期3年的实战学习。朱春星精心制订培训方案,每周召开案件分析会、经典案例学习会,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和做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逐步提高大家的数据挖掘能力、分析研判能力。
如今,结束学习回到原单位的这20人,已成为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利剑,快速提升了全市公安机关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水平。去年,我市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36%。
2022年8月,他带队参加全省公安机关新型犯罪刑事技术技能大赛,取得了团体赛第一名的成绩。
“诈骗手段天天变,我们要跑得更快。”采访结束后,朱春星又匆忙赶往一起诈骗案件的研判现场。在他的心里,每阻止一次诈骗,就像拆掉了一颗定时炸弹。哪类案件高发,哪儿需要力量协助,朱春星就带领团队出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