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年前,李大爷的老伴因病去世后,他便陷入无尽的哀伤,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并不断自责:“都怪我,要是早点儿带她去医院,她也不会走得这么快。”亲朋好友反复劝慰都无济于事。
分析:
老年夫妻风雨同舟几十年,彼此已十分了解和熟悉;孩子离家后,两人更是互相慰藉、互相依赖。陡然失去朝夕相伴的人,意味着生活发生巨变。有些人难以适应伴侣离开后的生活:吃饭时少了陪伴,失去了原有的快乐与满足;情绪低落,容易忽视健康——忘记吃药、凑合饮食、懒得锻炼。有时,他们还不得不面对原本不熟悉的琐事,无助感也随之加剧。
对策:
痛失亲人的经历或许相似,但哀伤反应并不雷同。“节哀顺变”是我们安慰失去亲人的人时脱口而出的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节哀顺变,因为这意味着要马上在心理上结束对亲人的依恋。每个人经历的哀伤过程都不一样,并没有所谓的“适当”长度。同样是失去爱人,死亡情境、彼此情感、生命阶段皆不相同,哀伤的节奏自然迥异。
在心理学中,哀伤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主要表现在生理、情感、认知方面。强烈的情绪反应有孤独、愤怒、愧疚、被抛弃感;身体也会有各种不适,如睡眠质量变差、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另外,记忆缺失、注意力减弱也是早期常见的现象。
哀伤是痛失亲人后的一种正常反应,虽使人痛苦,但也是爱的延续。汉代声训学经典《释名》所言:“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之所以哀伤,是因为对生命、对自我、对他人都有爱。
我们需要的不是征服哀伤,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关爱自己,学会与哀伤相处——它自有时间线与生长轨迹。允许自己充分哀悼,为情绪留出足够的缓冲期。如果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就先从基本的小事做起: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照顾好自己,也可以写日记、读书、找朋友聊天,或加入互助小组,让情绪有出口。生活里骤然少了一个人,每件事都需要重新校准节奏,给自己时间适应。在保证身体健康、条件安全的前提下允许自己最大程度地表达负面情绪,也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释放情绪。但要注意,这些情绪不是武器。哀伤若被误用,可能变成指向他人的利刃,反而让适应之路更加坎坷。每个人天生具有复原力。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任何问题,力不能及时要主动求助。
重建联结,在怀念中延续生命的意义。心理学中的“持续性联结”理论指出,抚平哀伤的关键并非抹去逝者的一切、切断关系,而是与之建立新的联系。保持联结的方式有很多,如扫墓、祭拜、保留遗物,或学习他的爱好与技能、完成他未竟的心愿、踏足他未曾到达的地方,也可以梳理他令人敬重的品格、坚守的价值以及他爱你的方式如何影响了你的认知……对这些往事的回顾会加深我们对逝者与这段关系的理解,也为我们过好当下的生活提供力量。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王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