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服务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带来商业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然而,行业的鱼龙混杂却让一些家长和孩子踩了“雷区”:有的机构把基础的“沙盘游戏”包装成高端心理治疗,收取高额的咨询费用;有的咨询师仅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难以精准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更有机构为牟利,刻意夸大服务效果,诱导家长购买不必要的长期服务。
上述乱象的发生与当下心理健康咨询行业的不甚成熟有关。一方面,行业门槛有待提高。例如,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不需要特别行政许可,只需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仍存真空地带。如个人成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组建和运营过程中虽涉及工商管理、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但缺乏有力的全链条监管。一旦孩子接受服务时出现问题,家长往往需要在部门间辗转投诉。
心理咨询不是普通服务,而是一项对专业要求颇高的工作。面对行业乱象,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同步规范培训与认证体系,明确心理咨询师的学历要求、专业训练时长、实习经历等硬指标。同时,出台考核标准与流程,形成规则统一、认证规范、监管有力的专业准入体系,从源头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更专业和更细化的规范指引。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生理变化等多重因素。这要求咨询师既懂心理学专业知识,又懂青少年成长规律,还应具备基本的伦理底线。青少年心理咨询应有一定专业门槛和行业公约。比如,要求机构公示咨询师资质、服务流程、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相应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定期抽查咨询记录,防止虚假服务等。
对于市场上营利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切实让监管长出“牙齿”。可探索由卫健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处理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将涉及虚假宣传、违规收费、造成二次伤害的机构列入黑名单,向社会依法公开;对专业过硬、口碑良好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应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成立全国性、地方性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推动制订行业标准与伦理准则,为机构和咨询师建立信用档案,记录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及违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开信用评级,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同时,开展常态化继续教育,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
家长为孩子选择心理咨询服务时,也要理性慎重。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不宜因焦虑放大问题,可先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若需要专业帮助,优先考虑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公立医院心理科以及行业协会推荐的正规机构。选择时注意核实机构是否明确区分“咨询”与“治疗”业务以及咨询师是否具备相关资质与从业经历,避免轻信“包治愈”等夸大宣传。
随着行业规范更清晰、监管更有力、服务更专业,相信青少年在遇到情绪波动或成长困惑时,将更加敢于向外界敞开胸怀,乐于向专业力量寻求帮助,善用科学方法疏导情绪。这既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熟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