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8月11日 星期

创新制胜 人才引领


(上接01版)

产才融合

激活发展澎湃动能

2014年,作为河南省博士服务团挂职博士之一,陈树兴来到漯河,担任原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副院长。

“来漯河后,生活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科研项目上获得了大力支持。”陈树兴说,漯河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为他带来愉悦的生活与工作体验,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重要的是,作为以食品领域为研究方向的专家,他感觉在漯河这片广阔天地必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在陈树兴的多方努力下,该校与省内多所高校合作,输送了40多名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在漯河,像陈树兴这样产才融合的故事不胜枚举。

近两年,漯河市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直播等新兴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成长链条,实现新型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概念验证平台,以人才为牵引抓好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场景塑造、资本赋能。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漯河市坚持全食品产业、全食品链条引聚人才,形成创新型人才突破前沿技术驱动产品迭代、技术型人才智能化生产降本增效、营销型人才构建全域流量体系、电商型人才破解市场半径限制、体验型人才提升用户认可黏性的纵向协同和管理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品控型人才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政策型人才对接国家标准和区域规则用好政策、国际化人才布局RCEP和中东欧市场推动产品品牌“走出去”的横向支撑,实现“技术供给、产业承接、资本赋能”三角循环的创新驱动、“规则制定、标准认证、品牌输出”三位一体的标准引领、“场景裂变、数据反哺、服务增值”三维突破的消费提质。

优化保障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近年来,漯河市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推动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

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职普融通的纵向贯通水平,中原食品实验室在省实验室中率先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带动漯河形成食品领域中、高、本、硕、博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产教融合的横向沟通水平,按照“学校对接产业链、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的原则,探索多样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相互补充、产业和教学互相促进。提升科教融汇的深度协同水平,把学科和产业连在一起、把技术和应用融在一起、把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利益绑在一起。

聚焦畅通实验室、高校、企业人才流动,实施“实验室引人、院校留人、企业用人、三方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业副院长、科研助理、科技副总”交叉任职。

鼓励院士、科学家进学校授课、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研究生、本科生进实验室跟班科研,企业工程师进科创园参与中试转化孵化、进校园进行学术交流或担任兼职导师,实现创新人才在科研、教学、产业等多个领域自由流动和跨界合作。中原食品实验室联合共建高校培养硕博研究生39名,建立高校人才联盟,从实验室、高校、企业“双向选派”实验室科研助理和企业“科技副总”20余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漯河市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编制服务、子女入学、资金支持、薪酬模式、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六可选”服务模式,推出人才招引35条新服务举措,上线“人才政策计算器”,实现人才政策智能直通、及时兑现。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布局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科学家之家等,做到人才服务“有诺必践、有求必应”,高端人才“量身定制、一人一策”。

如何向用人主体放权、真正让人才专心科研?漯河市实行以科研能力、成果转化、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制度,赋予科学家决定性资源调度权。推行“无事不扰、非准不审”,减少人才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避免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和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

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如何畅通?漯河市通过以事择人、以人定岗、量体裁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各类优秀人才各尽其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个“三分之一”、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入股等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建立较长周期、综合效益、批量分类评价机制,让更多科学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增值。

据《河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