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8月11日 星期

东汉名士陈寔二三事(下)


■本报记者 王艳东

(三)以德报怨

陈寔勤奋好学,品德为乡人推崇。他年轻时做过县吏,后来担任都亭佐。陈寔有志向、爱学习,坐立诵读不辍。县令邓邵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不凡,就派他去京城太学深造。后来,县令又让他为吏。陈寔躲在山里潜心读书。当时,县里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办案的杨吏怀疑陈寔因杀人后畏罪潜逃,所以躲在山中。杨吏认为:众人一心想谋求的差事,陈寔为何不为所动,还跑到山中躲藏起来?于是派人将陈寔从山中抓来,严刑拷打也没任何结果,最后将其释放。后来,由于家里太穷,陈寔不得已做了颍川郡的西门亭长,不久调为督邮,职责是监督郡所属各县官吏的工作情况。他不计前嫌,私下委托县令请杨吏前来畅叙乡情。他对县令说:“当年之事也不是杨吏本意。如今案情早已水落石出,想必杨吏也会后悔不已,过往之事就让它顺水东流吧!”同僚知道后,都佩服陈寔心胸宽广。

(四)舍己为人

东汉元嘉元年,也就是公元151年,司空黄琼选拔有能力的人处理政务,任用陈寔为闻喜长。陈寔上任不到一个月,因要守丧一年而离职,不久又改任太丘(今河南永城)长。故时人称陈寔为陈太丘。陈寔为官清正廉洁,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后来,沛国相违法敛赋,加重百姓负担,陈寔身为地方属官抗之无力,最后愤然辞官归里。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混乱,社会腐败,一些士人发文抨击时政。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既有激情也颇具文采,为时人所称颂。陈寔为其中之一。当时因外戚宦官专权,将士大夫和太学生诬为“党人”而加以禁锢,贤良忠义之士多受牵连、惨遭迫害,党锢之祸由此形成。陈寔未能幸免。当时受株连者有的远走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大义凛然地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并主动投狱,为他人承担责任,一年后方出狱。陈寔舍己为人的精神为人们所敬仰。

汉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将陈寔录为掾属。就在陈寔任掾属时,权倾天下的中常侍张让的父亲死后葬在颍川。虽然颍川郡所有的官员都去吊唁了,但是没有名士前往,这让张让非常难堪。陈寔单独前去吊唁。党锢之祸时,张让因为吊唁之事非常感激陈寔,对陈寔及其朋友多方照顾,使之免于被诛杀。

党锢之祸后,陈寔遂悬车告老,退隐到台王村。其在故里修身养性,深受百姓敬仰。村里凡有人打官司,都愿意请他判决。他也总能将是非曲直分析得入情入理,使双方当事人都心悦诚服。所以,当时流传着“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谚语。其德法兼济的智慧给予现代人很大启发。

陈寔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吏,但他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敦厚谦让,不仅在当朝的官吏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还被历代官员奉为榜样,被列为“郾城先贤”并刻碑立石,代代相传。

陈寔的墓冢位于郾城区新店镇台王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付二红告诉记者,现在台王村有一块地,当地群众称之为陈寔墓地。陈寔的墓碑为清康熙四十五年郾城知县温德裕所立。墓葬在“文革”中被铲平,幸留一墓碑,碑文上刻有“汉太丘长陈公墓”几个大字。1989年,该墓碑移入今郾城区博物馆保存。陈寔是仁人志士,不断给予后人智慧、勇气和力量,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