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齐国霞)8月11日,在召陵区金色龙湾小区垃圾智能分类投放点,居民站在智能操作投放区,打开投放口后将垃圾分类投放;保洁人员及时换上空桶,定时将装满垃圾的垃圾桶运往转运站暂存;附近垃圾转运站,清运车辆正在分类、封闭运输垃圾;垃圾分类分拣中心里,可回收物经分拣后实现资源化利用……从前端到中端再到末端,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置体系正改变着市民生活。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于2019年9月启动。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硬件建设。《漯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我市还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目前,我市城区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努力,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闭环式体系。市区垃圾分类已覆盖小区906个,居民14万余户。覆盖区域居民知晓率达98%以上,参与率达85%以上。
据介绍,我市已在市区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2203个(含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62个),建立垃圾分类服务站1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2036个,配置分类垃圾桶6108个。各区在每个垃圾智能分类投放点配备宣传员和监督员,指导居民按照分类标准正确投放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由生活垃圾分类企业使用专用密闭车辆分类运输,餐饮门店、单位食堂的餐厨垃圾由相关企业集中收运,其他生活垃圾由市环卫服务中心统一收运。有害垃圾经生活垃圾分类企业回收密闭暂存后,交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理企业转运处置;可回收物经生活垃圾分类企业分拣后,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2024年,我市回收可回收物约22万吨。
我市先后建成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将垃圾分拣后,把可回收物分类消毒打包运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于2023年初投入运行,日处理餐厨垃圾50余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21年10月建成投用,年垃圾处理量55万余吨,2024年实现焚烧发电2.23亿千瓦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将城市的部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