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联合发布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结果,我市以扎实成效蝉联全省榜首,实现连续五年跻身第一方阵、四次斩获全省第一名的亮眼成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评价中我市实现“全域开花”——郾城区、源汇区获评县(区)级资助工作优秀单位,临颍县、召陵区、舞阳县获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优秀单位,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民生答卷。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我市以“大数据精准识别”为基、以“人性化温情帮扶”为翼的深耕细作,更是对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暖心回应。
2024年以来,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联合财政、人社、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聚焦学生需求与困难群众痛点,打出“精准+温情+育人”组合拳,推动资助工作从兜底保障向成长赋能跃升。一是数据赋能,织密精准保障网。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四级核查机制,打通民政、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壁垒,通过系统比对、入户走访、在校核验等方式,精准锁定原建档立卡、低保等特殊困难学生,确保资助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创新推行资助资金发放结果核查长效机制,实现资金发放全流程监管。二是温情帮扶,撑起成长暖心伞。针对困难学生因经济条件产生的心理压力,创新实施“隐形资助暖心工程”,通过开设爱心窗口、实行多维免单等措施,避免标签化;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8567人次、心理家访9872人次,既解决“上学难”,更化解“心理难”,让困难学生在温暖中成长。三是“四步”育人,点燃希望引航程。坚持资助一人、改变一家理念,通过活动育人、政策育人、过程育人、帮扶育人“四步法”,推动资助与德育深度融合。近年来,3名中职学生的励志成长故事被教育部收录,2名学生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助资金超5亿元,惠及学生72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6亿元,覆盖困难学生5万余人次,有力缓解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压力。闫朕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