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梅
我们班一共有43名学生,有好几名学生在整队行进的时候自由散漫,有的讲话,有的打闹,既不安全,也影响班级风貌。
如何让学生在整队行进过程中做到安静、有序?我尝试使用“放映机”一招,收效明显。
具体操作是,体育委员带领学生整队行进的时候,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教师都不当场指出,而是默默地在一旁用手机录制视频,确认镜头拍摄到每一名学生。回到教室后,我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一共看两遍。
有一天,我就这样操作。
看完第一遍视频后,全班学生都很安静。我要求在整队行进过程中讲话、打闹的学生都站起来,个别学生还想蒙混过去,但在其他学生的提醒下也站了起来。
我没有批评他们,反而提出表扬:“我要表扬今天站起来的同学。他们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是有集体荣誉感的,也是有安全意识的。但是他们还欠一点儿自律。”
接下来,我请学生4人一组进行讨论:如何改变自己,把班级整队行进情况变好?
学生马上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虽然他们提出的建议都是学校原有的要求,但是由学生提出来,意义大不一样。
这时,我让他们再次观看视频,使得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更加认识到位。
看完第二遍视频,我们立即行动,按相同路线、相同目的地演练整队行进。
这次,我同样不作任何提醒,录制了第二个视频。回到教室后,我们一起观看了刚录的视频。观看完毕,我带头鼓掌。学生感到非常震撼:原来自己可以表现得这么棒!脸上的表情既开心又自豪。
据说,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21次的训练。因此,我不奢望训练一次就能取得最终效果。我用加分和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进步。经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当看着我们班整齐列队外出做操、活动、上课时,我非常欣慰。
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心里其实知道整队行进时应该怎么做,但由于自律能力不够,总觉得自己稍微有一些偏差也不要紧。当他们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用全局视角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心生出想变好的愿望。
作为教师,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表扬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经常说“要看见学生”,其实也可以让学生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