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张先生退休前曾畅想过退休后的多彩生活,退休一年来却闷闷不乐,还有强烈的边缘感。他退休前是公司的经理,在公司说一不二,可退休后没有了价值感。妻子还抱怨他不帮忙做家务,常吐槽他“连面都不会煮,袜子随手乱扔”。子女也不喜欢他的表达方式,常为一些琐事起争执。张先生很苦恼,多年来他习惯在公司里下达指令、解决问题,面对情感交流却显得很笨拙。
分析:很多人退休后会产生不安,需要面对自我价值的丧失及亲密关系的调整。退休意味着职业角色的剥离,而职业身份往往是成年人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个体可能因“失去社会标签”而产生自卑、失落。另外,退休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家里要度过绝大部分时间,与伴侣、子女、朋友的关系也可能面临重新调整。
对策:一要提升素养,重建自我价值。退休前职位的高低只不过是特定的角色名称而已。有人在退休后会认为自己不再有价值,常常因为无事可做而产生不被人需要的失落感。性格要强的人一旦从工作一线上退下来就会骤然衰老,是因为与职位产生关联的属性在退休以后就会全部失去意义。这就需要改变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停止工作本身并不会让人失去人生的意义。用工资、房产、职位衡量人生价值的看法是片面的,创造力、幸福感、生命体验的立体价值才更有意义。发自内心地认可自身价值,不需要依托于任何外在属性(比如学历和职务)。存在主义心理学指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加持,只是存在着,便为世界增添美好。
退休后,如果身体和其他条件允许,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发挥作用,比如通过志愿服务、兼职顾问、兴趣培养等方式找到新的人生意义。
二要学会转变,构建对等的关系。家庭中主要以横向(情感)关系为主。这种关系建立在“虽不同但平等”的基础上,核心是尊重与鼓励,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比如夫妻间“家务活儿我们一起分担,你做饭我洗碗”。横向关系的鼓励不是表扬,而是真诚地表达感谢、尊重和喜悦。
退休期是剥离社会面具后,以更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相遇的契机。要及时转变角色,建立新的、对等的关系。许多退休夫妻都面临家庭角色重构的问题——原本因为工作而形成的清晰分工被打破,两人需要重新协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冲突。
此外,子女已成家立业,应避免过度干预他们的生活,从“父母”的角色逐渐过渡到“朋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学会调整观念:从“子女不需要我”转化为“我把他们培养得独立”。社交方面重质而非量,深交少数能交心、互相支持的朋友。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王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