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8月18日 星期

关于江流寺的记忆


■余 飞

日前,我从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获悉,那个盛载着许多传说的江流寺被列入了拆迁范围。这个消息勾起我许多回忆……

江流寺是一个坐落在沙河岸边的自然村,现属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

20世纪70年代初,我曾经在当时的黑龙潭公社工作过几年,对公社下边的各个村庄还算熟悉。当时,河沿李是大队,含两个自然村,其中一个就是“尖儿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习惯把一些字的发音变异。比方说,河沿李在他们口中就是河沿“俩”或“咧”,“尖儿寺”就是江流寺的俗称。

“尖儿寺”是因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座名叫江流寺的寺院而得名,传说还与唐僧幼时曾被抛入江水顺江漂流而下得名“江流儿”,并在此被救上岸有关。后来,寺毁僧散,在此居住的村民仍将寺名作为村名沿用至今。

我到黑龙潭公社的时候,江流寺的寺已经没有了,但“尖儿寺”的村名还在继续沿用。虽然没有了寺,却听说在附近还有“二百一所庙、三十一孔桥”的盛景。

当时我初来乍到,便向同事打听那所谓的“二百一所庙、三十一孔桥”。让我想不到的是,凡被问者均是笑而不答,并像看外星人似的看我。这便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个夏日的傍晚,我骑上被擦得铮亮的“飞鸽”前往探寻。

出黑龙潭向南,过二里许的黄赵村,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穿过这片荒地,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尖儿寺”了。这片荒地上除了野蛮生长的各类杂树,还有几个荒凉的坟头。不逢年节,无人祭祀,那坟头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土包。然而,就是在这里,我却看到了老百姓口中“二百一所庙、三十一孔桥”的“盛景”——一条东西方向自然形成的小沟上,三块石头搭成了一座所谓的桥。其中,两块石头在沟的两侧竖立,上有一石供人通行,中有孔流水,这便是真实的“三石一孔桥”。“桥”的旁边有一座破败不堪的土地庙,庙前还长着两棵合抱粗的柏树。不用说,这就是所谓的“二柏一所庙”。于是,我就十分佩服当地那些土里刨食的老百姓天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口中,竟然混沌成了“二百一所庙、三十一孔桥”。这不仅让我这个外乡人真的相信这里存在着一大片古刹寺院,还印证了“看景不如听景”的古语不虚。那天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因工作的原因,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曾多次去过已经没有寺的“尖儿寺”。每次去,自然少不了从村里人口中听到关于江流寺的各种传说,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多了许多了解。若干年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的不是那座存在于传说中的古寺,而是这个小村代代传承又都引以为傲,更令周边各村艳羡的一种农家美食——米面虚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流寺盛行蒸虚糕。当时,听几个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说,村里人老几辈子就有蒸虚糕的传统。

虚糕在别的地方也叫“发糕”。虽然叫法不同,做法却基本相同——都是把小米在石碾上碾成面,再把米面土法发酵后,厚厚地摊在蒸笼上,然后烧地火在锅里蒸。

虚糕在农村可谓司空见惯,我在江流寺周围的几个村吃“派饭”时也时常吃到。江流寺的虚糕与别处不同——虽然同是用小米面蒸出,不同之处就在于江流寺虚糕的“虚”。当时,每到一家吃饭,端出的饭菜中,切好的虚糕必不可少。虽和别处的虚糕一样通体金黄色,但这里的虚糕蒸得很厚。虚糕被切开后端上饭桌,会看到切开处均呈蜂窝状,香味四溢,着实令人垂涎。虚糕入口软、糯、香、甜,让人味蕾大开,饭桌上别的饭食就顾不上了。

“江流寺的好虚糕”是我在那里时听到周遭村庄人们的共评。如果有幸去了江流寺却没有吃到虚糕,就觉得是一种遗憾。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小村,虽然和别的乡村一样都是由家里的女人操持饭食,但评价哪家妇女的“茶饭”水平高低,标准就是虚糕蒸得如何。更有甚者,新媳妇进了门,第一要务就是学会蒸虚糕。这就难怪这里的虚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了。

记得我在另外一个村子吃饭时,见到端上饭桌的竟有虚糕,样子像出自于江流寺。未待发问,陪我吃饭的老者便很自豪地说:“儿媳妇的娘家是‘尖儿寺’的。”

那天的虚糕着实是江流寺的味道。而今,没有寺的江流寺眼看连名也没有了,那让我想兹念兹的“米面虚糕”怕也是……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