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姚 肖 通讯员 武鹏冲 李还杰)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实现顶尖人才引育的重大突破;以“企业主导、院校联动”为抓手,深度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推行高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今年以来,召陵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强服务,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召陵篇章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高度重视人才需求,切实让“千里马”尽情驰骋。压实工作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员单位,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让成员单位找差距、补短板,定措施、明方向,并根据单位职责列出责任清单。强化服务保障,为28名人才申报“2111”政策补助金10.45万元,组织28名区级优秀人才健康体检。组织开展“人才政策宣讲下基层、进企业”系列活动,累计举办宣讲会3场、进企业活动6次。营造爱才氛围,召开乡贤能人工作推进会,现场表彰一批乡贤能人工作室,并为5名乡贤分别发放2万元工作经费;联络在外人才500余人,举办座谈会二十余场;深入落实县级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人才慰问活动,让人才安心扎根。
创新招引方式,破解人才集聚难题。积极围绕“三基地”(食品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着力在高端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线上线下联动引才,依托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结合现场招聘活动,构建起线上线下招聘服务体系,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活动11场,提供1500余个涵盖多个领域和专业的优质岗位;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组织企业人员按照外出计划赴院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依托产业精准引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走访重点企业、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对接科技、工信等部门,摸排出人才需求56条,制订“5+N”拜访对接科学家行动方案和全年集中外出招才引智相关活动计划。“双招双引”拓展渠道,先后到北京、杭州、福建、长三角等地开展“双招双引”活动10次。
做优培育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坚持外来人才引得进、本地人才成长快,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校企合作育人才,以“企业主导、院校联动”为抓手,深度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推行高校“订单班”培养模式。目前,已累计输送50余名专业人才,成功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闭环。强化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农食领域的“正规军”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模式,培训高素质农民162人次、农民2000人次,跟踪服务360人次。开展畜牧养殖及“农业+文旅”培训,大大提升了职业农民的“造血”能力,壮大了农业人才队伍。聚焦技能人才提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行业部门为载体、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把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相结合,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升技能培训针对性。目前,共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66期,累计培训8350人;新增技能人才55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070人。
聚力三维联动,释放人才发展动能。立足发挥创新创业平台对人才的吸附集聚作用,积极搭建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高效推进人才项目落地落实,谋划重点人才合作项目9个,签约人才项目4个。其中,中誉宠食与中原食品实验室熊炜博士合作,建立中原食品实验室·中誉宠食协同创新中心;田康农业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唐忠厚、孙健研究员合作,建设种苗培育实验室,开展甘薯关键技术研究;永光电力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邓火生副教授合作,开展以机器人焊接工艺为主导的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持续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支持正宇电气等4家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科创飞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搭建科研创新舞台。依托李德发院士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联合组建“链创”团队,大力实施省级宠物食品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打造省级宠物食品研发平台与省级宠物食品产业研究院。深化产才融合,全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创新机制,鼓励高校人才以创新形式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永光电力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人才共育的同时,围绕机器人焊接技术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累计申请10余项专利,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亿博科技、红黄蓝电子等30余家重点企业积极与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