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指的是以高度参与和高度投入为特征的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的创造。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和组织“深度学习”呢?
创设一个“学习场”。这个“学习场”就是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抽象知识。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新知”构建,在探究质疑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辨性、创造性思维。通过回到问题、深入问题、创生问题、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以持续深化、逐渐明晰。
建立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就是活跃的“深度学习”小组。教师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后,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力争实现组内成员性格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教师则将学习内容整合到一个任务情境中,开展协作式问题解决活动。其中,教师是“指导员”,变“满堂灌”为“精准滴灌”,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由点及面串起整个知识体系,形成富有个性的见解。
充当一个“脚手架”。“脚手架”指的是教师的适当支援,包括提出关键问题、提供相关例子等,以维持适当的挑战性,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保持参与热情。当然,教师最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在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询问、指导,确保学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让学生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后,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搭建一个“赏学台”。很多教师忽略了课堂的评价与反馈,即使设置了评价环节,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听”“个性说”“更好做”三类互评活动搭建“赏学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成果,学会欣赏与借鉴,提升反思能力,实现对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再构与思维层面的超越。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