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俊霞 通讯员 张晓琪 张 炎)“我参加了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后,应聘到了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工作。每月工资比之前增加了一千多元!”8月25日,西城区阴阳赵镇大楼魏村脱贫户陈女士说。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按照“外出务工稳存量、就近就业拓增量、健全机制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切实扛牢就业帮扶主体责任,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稳定务工规模,打赢转移就业“增收仗”。坚持把务工就业作为持续增收重要举措,上半年,全市已帮扶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就业2.95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的123%。加强劳务协作。持续开展“漯见+”系列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广泛收集发布一批沿海地带(发达地区)招聘信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下沉乡村一线。多举措支持跨省市务工就业,2024年落实脱贫人口跨省务工交通补贴234万元,惠及5686名脱贫劳动力。创新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村级劳务经纪人队伍,指导全市296名持证农村劳务经纪人分别与6家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444份,招聘岗位信息搜集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发挥劳务品牌的就业招牌作用,打造培育“漯河食品工”品牌并亮相2024年全国展示大会。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动态管理,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摸排1.3万户脱贫家庭就业信息。
深挖岗位增量,构建就近就业“新格局”。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千方百计增加“家门口”就业岗位。推动市内就近就业。开展稳岗留工行动、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等,深入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项目)等用工主体,引导本地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印发漯河市支持零工市场发展10条举措,探索开展“零工市场+第一书记+农村劳动力”帮扶机制。全市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每年市内就业人数保持在1.9万人以上。助企减负保岗位。组建人社政策宣讲团,深入全市806家重点企业,详细解读吸纳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就业补贴、稳岗扩岗社保补贴等一系列助企政策。今年以来,全市共为企业减返社保费7000余万元,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稳定重点群体就业1.2万余人。公益援助兜底线。印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摸排方案,对全市9700名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展“大起底、大摸排”行动。建立“动态监测+二次安置”帮扶机制,已对278名存在返贫风险人员及时进行再次安置,确保年增收6000元以上。
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就业帮扶“硬支撑”。坚持品牌引领,强化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就业质量。我市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技能为重点,以取证持证为标准,持续推进“群众点单、机构下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制”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覆盖面,促进更多脱贫劳动力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完善政策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出台《漯河市人社局2025年人社帮扶重点任务及分工》,将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分解为12项可量化指标,确保市、县人社部门“一盘棋”推进。成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推进机制。深化技能帮扶。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抓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开展“春风行动·就在家乡—带岗入户、送技上门”服务活动。上半年,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完成省定任务的85%。打造特色品牌。培育“漯河食品”人力资源品牌。积极开发“技能+创业”“劳务品牌+创业”等特色创业项目,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满天星”计划。实施“家政兴农”行动,连续6年举办全市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培育“沙澧家政”“家天下”等家政品牌6个。“家政兴农”行动吸纳就业超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