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我们翻开一本本案卷,指尖划过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轨迹。这里有罪与罚的交锋,有法理与情理的权衡,有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寻,也有司法者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检察官办案手记》专栏,透过一线检察官视角,还原案件办理中的思考与抉择,分享法律适用中的辨析与感悟,让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都成为法治精神的生动注脚,让每一次司法实践的探索都传递出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赵于茜子
“谢谢你们,这笔救助金真是雪中送炭……”当李某某哽咽着说出这句话,将手中那面写有“一心一意为群众 情系百姓暖民心”的锦旗递到我们手中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检察工作的重量与温度。这起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快速发现的司法救助案件,让我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坚定了我用检察力量守护民生的初心。
案件起源:数据“碰撞”出的救助线索
李某某是一名离异后独自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母亲。她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经济拮据;其母亲手部骨折住院需要大额医疗费用;她遭遇诈骗,不仅所有积蓄被骗,还背上了数十万元的债务。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绝境。
以往,这类隐蔽性强、情况紧急的救助线索只能靠人工排查、群众申请或部门移送,线索发现难、身份认定慢。但这次,我们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智能筛查、数据碰撞,很快锁定李某某这条救助线索。数据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见群众的“急难愁盼”。
快速响应:“绿色通道”中的检察速度
线索确认后,我院检察长陈晓辉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启动困难群体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依法快办、办好!”我所在的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迅速响应,当天就联系上李某某,告知其可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并为其一次性列出所需要的申请材料清单。
我仍记得她第一次走进检察院时那双写满焦虑和无助的眼睛。在接访室,我们耐心倾听她讲述母亲伤势以及孩子上学、债主上门的重重压力,也细致向她解释国家司法救助的性质、标准和流程。“请放心,检察机关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这句话不只是程序性的安慰,更是我院司法为民的承诺。
接下来的十天,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审核资料、出具文书、上报材料……环环紧扣、分秒必争。我们压缩的是内部周转时间,放大的是司法救助实效。当救助资金终于签批完成,我长舒一口气——这一次,检察速度真正转化为了民生温度。
办案思考:数字赋能与司法为民的双向奔赴
这个案子办结很快,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深。一是,大数据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精准司法的“慧眼”。传统模式下,李某某这样的案件很可能因信息壁垒而被忽视。如今,通过适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打破“数据孤岛”,我们实现了从“人找案”到“案找人”的转变,司法救助更加主动、精准、高效。这是检察工作顺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提升办案质效的新途径。二是,司法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检察官不仅是犯罪的追诉者,更是法治温暖的传递者。面对陷入困境的申请人,我们除了依法按程序为他们办理相关事项,更要学会倾听、耐心释明、传递司法善意。结案不是终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才是司法救助的深层价值。三是,效率与规范可以并行不悖。“绿色通道”并不意味着简化程序、降低标准,而是在严格遵守司法救助各项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内部流程、强化部门协同,实现办理速度与办案质量的统一。该有的调查一步不能省,该有的证据一份不能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经得起检验。
案件办结后,李某某送来了锦旗和一封感谢信。看着她眼神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我更加坚信,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这条路,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源汇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