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9月2日 星期

织密助学网络 托举学子梦想


“拿到河南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第一个想告诉的人就是彭湃叔叔。他每月寄来的生活费,还有他每次在电话里说的‘别担心,有我们在’,就像一束光,让我知道读书的路再难也有人陪我走。”8月12日,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毕业生小军(化名)捧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地说。

除了小军之外,小航(化名)、小宇(化名)也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小航圆梦河南理工大学,小宇将就读安阳师范学院。小军、小航、小宇三名受助学子的背后是彭湃、吴小溪、邵帅等爱心人士的持续守护。像小军、小航、小宇这样由爱心人士资助的学子还有很多,如三年前由漯河籍爱心人士李然女士资助的三名学子已分别在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学有所成。他们的成长故事正是我市构建“国家+学校+社会”立体化助学体系的生动注脚。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李然得知市教育局资助中心正在征集帮扶困难学子的信息,就立即联系工作人员:“我要找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我要供他们读书,让他们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最终,她选定三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长期资助。

2023年,彭湃和吴小溪夫妇与邵帅听了李然的爱心事迹后,也果断参与爱心行动:每月准时转生活费、书写鼓励信、通过老师定期了解受助学子的学习进度、在高考冲刺期打电话为受助学子加油……“有一次我考试失利,彭湃叔叔通过学校老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分数不是终点,你为梦想拼尽全力就已经赢了’。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小航说。

受助学子用行动回应捐助者的善举:小悦(李然资助的三名学子之一)每周三课后都留在教室为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讲解错题、分享高效记忆法;小航暑假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小学生讲述高中生活,告诉他们“读书改变命运”;小宇连续三年获得励志助学金,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除了爱心人士,我市各学校积极落实助学资助政策,持续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起坚实的求学保障。作为全市学生资助工作的标杆学校,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早早构建起以国家资助为主体、以学校资助作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立体助学网络。“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党委书记申中华介绍,学校建立了覆盖高中三年的全程资助机制:通过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政策满足基础需求;设立校内“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主动对接社会资源,为爱心人士搭建透明、高效的帮扶平台。从资格审核、资金监管到成长反馈,该校全程参与。2024年,该校通过“国家+学校+社会”模式,累计为727名困难学生发放各类资助金超200万元,社会力量参与资助的比例较五年前提升2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社会资助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措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补充、社会参与的助学格局,通过建立“助学需求清单”“爱心对接平台”“成长反馈机制”,让社会力量从零散帮扶转向系统赋能。如今的漯河,越来越多像李然这样的爱心人士加入助学行列。他们有的设立专项奖学金,有的捐款建图书角,有的开展定向捐助……这些善举托起困难学子的梦想,为漯河这座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陈华旗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