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8日 星期

马如金:传承创新中原琴书

马如金(中)带领团队在艺术展演周活动上表演。


■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在西城区万达广场主会场举办的“艺韵沙澧 乐游五一”漯河市文联系统艺术展演周活动中,马如金带领中原琴书艺术团表演的《百鸟朝凤》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原琴书第四代传承人马如金,聆听他与这门非遗技艺的故事。

马如金告诉记者,他8岁跟随父亲学习扬琴,从此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和工作期间从未间断练习。

记者了解到,马如金出生于周口市鹿邑县,曾在鹿邑县广播电视局从事记者、编辑工作。1994年,他调至漯河工作。2019年退休后,马如金决定在漯河全心传承非遗琴书。他用退休金购买乐器、演出服装,组建了12人的演出团队,取名为中原琴书艺术团。

艺术团成立后,他以融合传统与现代为方向,丰富演出内容——以琴书戏为主线,吸纳河南四大曲种(坠子、豫剧、曲剧、越调)及戏曲小品、模仿秀、变脸等内容,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其中,《百鸟朝凤》作为特色群演节目,每次演出都能引发观众强烈反响。“每次表演完,都有观众拉着我们不让走,想再看一遍。这足以证明琴书的艺术魅力。”马如金说。

“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仅唱老故事,还编排新内容。”马如金告诉记者,团队的创作理念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

据马如金介绍,他们的新作品主要分为六大类:本土文化类,如《漯河颂》《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事》等作品;红色传承类,如《红船精神代代传》《学党史颂党恩 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作品;政策宣传类,如《党的二十大精神传万家》《创建“五星”支部 引领乡村振兴》等作品;民生服务类,如《宪法为我们指方向》《交通安全行车歌》等作品;弘扬美德类,如《慈善漯河爱无边》等作品;校园教育类,如《普法宣讲进校园》《一碗牛肉面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新词、新曲、新唱的特点,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反映城乡变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

在马如金看来,中原琴书既高雅又接地气。“中原琴书不仅能走进剧场、机关、校园、乡村广场,还能走进老百姓的家里进行演出。这是很多曲种做不到的。”

2025年,马如金带领团队深入广场、社区、乡村等演出近60场。有时候一天演三场,他们饿了就吃方便面充饥,累了就到演出场所旁边小憩。“老百姓的掌声一响起来,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动力。”马如金说。

“目前,中原琴书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老艺人相继离世,新艺人培养不足。这门艺术正面临失传风险。”马如金语气沉重地说,为打破传承困境,近年来,他积极推动琴书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触这门非遗艺术。他向记者介绍:“这门艺术需要‘一脑多用’,年轻人和孩子学起来更快。”

马如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说:“琴书既要唱到百姓心坎上,也要唱出时代新声。传承非遗,用琴书传递党的温暖,是我的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