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中的“亡”和“牢”与现在的常用义差别较大,我们通过《说文解字》追溯二字的本义。
“亡”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对于其构形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亡”是“芒”或“盲”的源字。“亡”在《说文解字》中作“亾”。《说文解字·亾部》:“亾,逃也。”“亡”的基本义是逃跑、逃亡。《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其中“亡”就是逃亡的意思。“亡羊补牢”中“亡”即是此义。“亡”的其他引申义是在此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清代段玉裁在“亡”下注:“引申之则谓失为亡,亦谓死为亡。”由逃亡引申为失掉、失去。无论逃走还是失去,意味着不存在了。所以“亡”进一步引申指死去、死亡,这是今天“亡”的常用义。
“牢”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牢”字外围像栏圈,中间为牛或羊;小篆“牢”下面入口处加了表示门闩的横木;后演变为由表示房子的“宀”和代表牲口的“牛”会意。《说文解字·牛部》:“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本义指养牛、马、羊等牲口的圈栏。《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中的“牢”用的就是本义。古时对于圈养的牛羊与非圈养的有严格区分。根据甲骨卜辞和《周礼》等书的记载,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圈养到牢里经过专门的饲养,时间大致是十天到三个月。一般的牛称“牛”,经过圈养用作祭品的牛才叫“牢”。后来,牛羊猪三样齐备的称“太牢”,没有牛的称“少牢”。“牢”由关牲口的圈引申指关人的房子,即牢狱、监狱;栏圈自然要求牢不可破,所以“牢”引申为牢固、坚牢、坚固等。
名称是题眼,是成语的核心所在。对“亡羊补牢”进行刨根问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把握成语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义、比喻义。“亡羊补牢”指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继续受损失或酿成更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