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9月8日上午,屋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舞阳县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医院主任中医师王中甫的诊室内挤满了患者。
诊室内除了一台电脑,摆放最多的就是椅子。“老患者和同事都知道,我看诊比较慢。这些椅子方便患者休息。”王中甫说,在诊治过程中,他会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身体情况,找准病因。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引起的,心理疏导与方药结合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抱着孙女前来看病的陈大娘告诉记者:“王医生是有名的儿科专家,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十里八村的乡亲身体不舒服了都乐意找他。找他看病花钱不多,效果还好。”
“我是农村娃出身,深知老乡不易。”王中甫说,行医四十余载,他坚持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也不拒绝治疗,还安慰他们:“钱的事不要担心,治病要紧。”在他看来,患者欠了医药费,有钱时自然会偿还;若无法支付,那必定是遇到困难了。
“我的老家太尉镇善德王村原先叫王庄,有很多懂医术的长者都能把脉开方。他们施舍膏药、祛邪除病、积善成德。我们村后来被称为善德王。善德王的膏药好,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中午短暂休息时,王中甫讲述了他从医的初衷,“听母亲讲,我几个月大的时候因伤食导致呕吐、腹泻进而引起脱水,险些丧命。村里一位老中医用推拿法救了奄奄一息的我。我12岁时,4岁的弟弟因高热惊厥而昏迷,村里一位老大爷用银针扎了几个穴位后,弟弟就醒过来了。尽管当时不懂医术,但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王中甫坦言,这两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学中医。
1980年,王中甫考上了河南省云阳中医药学校(现南阳中医药学校)。他告诉记者,在河南省云阳中医药学校就读期间,他认真听讲,不懂就问,课余就钻进学校图书馆埋头苦读。毕业后,王中甫坚守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一线,边工作边学习,不断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在实践中钻研,持续提高中医诊治能力。
2017年3月,王中甫拜国医大师、全国脾胃病专家李佃贵教授为师,在河北省中医院跟师学习。为何银丝已染鬓角还要拜师?面对家人和同事的疑问,王中甫说:“活到老,学到老。拜师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科班学习和数十年扎根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练就他善治杂病、预判未病、攻克难病的本领。他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内科和儿科常见病、胃肠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病、哮喘、慢性肾炎等。
王中甫先后撰写了《慢性肝炎肝纤维的中医症状聚类及分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63例》《金匮肾气丸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5例疗效观察》等文章,分别刊登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他主持的“芪茵复肝汤加甘利欣肌苷片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课题荣获2011年漯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先后获评市医德先进个人、市知名中医、舞阳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获得单位突出贡献奖。
2019年9月,退休后的王中甫婉拒多家医院的高薪邀请,被返聘到舞阳县疾控中心,仍然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坐诊。为了方便群众,王中甫开办了众福堂中医馆,利用业余时间给患者治病。
王中甫注意到,当下失眠、胃病等疾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接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失眠、焦虑的根源在于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我试着从调理脾胃方面治疗。”
29岁的李亚璇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王中甫看胃病,目前在王中甫的影响下成为一名“中医粉”。“医生好不好,主要看疗效。王医生给我开的方子管用。”李亚璇说。
如今,收获了一批年轻粉丝的王中甫思考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医养生,帮助他们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等,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王中甫说,这让他很欣慰。近年来,他更加专注于脾胃病和儿童鼻炎的诊治,推广中药贴敷外治和推拿灸疗方法,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