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形式主义在基层有多种表现形式,数字形式主义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基层干部的手机里动辄有好几个政务应用程序。打开电脑,不同业务系统指令此起彼伏,不少干部在“打卡签到”“拍照上传”等任务上忙得团团转,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顾及其他工作。还有一些干部反映,各类数字平台建成后,其维护和运营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的技术和人才力量支持。有的地方和部门在数字政务建设中片面追求大而全,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难以真正发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效用。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彰显了我们党持之以恒纠“四风”、坚持不懈为基层减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经过持续努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得到有力纠治。同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互联网+政务”仍存在“数字形式主义”的倾向,“数字赋能”可能变成“数字负担”。
从表面上看,“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的原因在于数字技术使用不当,究其根源,则是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工作脱离实际,使形式主义披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外衣。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工作上网”等同于改革创新,热衷于开设名目繁多的政务应用程序,把下载量、点击量视为显性政绩,把考核指标集中在登录率、响应率、点赞率等表面数据上。又如,一些地方“数”出多门,形成数据壁垒、碎片化数字政务,使得基层干部经常要在多个端口重复填报同类数据信息,完成不同部门下达的雷同任务,如此一来,数字技术非但没有赋能基层治理,反而导致效率降低、负担加大。“数字赋能”一旦变成“数字负担”,基层干部就难以身至一线、心到基层,面对面、实打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诸如此类的“数字形式主义”,不仅空耗行政资源、消磨基层精力,更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防止“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需要综合施策、靶向发力。一方面,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数字赋能”的核心指标,大力营造不比“键对键”有多炫酷、而比“面对面”有多忙碌,少在“群里吼”、多在“田间走”的干事创业氛围,变“痕迹论英雄”为“实绩论英雄”;另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精简整合各类数字政务平台,着力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数据资源共享,通过“一网通办”“一表通用”解决多头填报、重复填报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聚精会神解难题、办实事,把“数据流”汇成群众的“幸福流”。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