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海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近期刊发的《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文章中,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反思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阐释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为处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但还要看到,中国的对外开放还存在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低、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为有限等一系列问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更多国际先进要素,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开放作用,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走开放式创新之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更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要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国内某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持续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以及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等。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有利于破解深层次经济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深层次改革的重要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高中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为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还要看到,中国对外开放还存在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还较弱等亟需破解的问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利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有利于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为在更高开放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破除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但同时还要看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某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制度型开放仍然存在许多难点亟待突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更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有利于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促进深层次改革提供重要依托。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又把握好开放与发展、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化解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主动塑造对中国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了新发展格局。但还要看到,中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还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就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在开放中谋求自身安全,扩大共同安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开放安全,有利于深刻认识扩大开放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坚持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有机结合;有利于着重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并不断夯实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为真正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了可能。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增进内外联通,激发市场活力,国际国内市场已紧密相连,国际经贸活动也已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国际市场进口的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等,既符合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但还要看到,当前中国存在部分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服务供给短板等一些突出问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挥外贸外资在稳就业、强经济上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保障。
我国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促进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在利用这一进程实现中国长足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努力消除其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但还要看到,一些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搞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有利于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有利于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前进,以实际行动造福世界各国。
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抵制各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促进合作共赢,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但还要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受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治理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庄严承诺,更是东方大国的勇敢担当。
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我国赢得发展主动权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只要我们深刻理解、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实际的行动把高水平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中国式现代化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