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文博
我市高端设施农业探索起步较早,目前全市共有连栋温室64座,总面积485.4亩(占设施种植业2.9%),涵盖蔬菜、瓜果、食用菌三类产业,涉及10家经营主体,但发展仍面临着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整体投入成本较高、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等瓶颈。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漯河市农业支社主委张清山提出具体建议。
加强政府引导与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设施农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建立健全市级引导、县级主抓、乡镇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纵横协调、齐抓共管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精准界定生产看护房等配套设施的用地规模与布局,编制设施农业用地项目专项规划,谋划设施农业用地“一张图”。加强用地管理。落实“谁备案、谁审批、谁负责”原则,防止审批与监管脱节;乡镇人民政府要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合理选址;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和动态巡查。优化政策举措。尽快研究制定落实措施,统一用地管理办法,规范用地审批流程,及时研究解决如何有效缩短备案审批时限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宣传政策,提高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规范用地意识。
强化资金支持与科技支撑,破解要素制约。争取多方投入。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地方性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资源;强化金融保险支持,探索实施“政银保担”合作模式;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引导涉农保险机构开发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特色保险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范围;积极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对接洽谈,力争引进更多外来资本投资我市设施农业建设。推动应用创新。探索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光伏等新型清洁能源,有效解决设施农业高耗能弊端;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降低温室运营成本;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高标准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农户跟进。强化人才培育。加强棚室设计、信息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端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高素质技术骨干和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爱农业、懂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推动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破解市场瓶颈。打造“漯河高端果蔬”区域公用品牌。制定漯河市高端设施农产品地方标准,在品控、包装上实现统一;授权符合标准的企业和合作社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并加强市场监管和溯源管理;通过举办采摘节、品鉴会,与高端商超、电商平台对接,持续进行品牌宣传,讲好“食品名城出好菜”的故事。深化三产融合,拓展价值链。深入挖掘高端设施农业可利用价值,探索多种三产融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