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银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凝聚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源泉。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时代意蕴,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文化守正创新、自信自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思想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时代内涵,让马克思主义呈现中国气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两个结合”揭示了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既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中国气派的关键所在。“第一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由“舶来理论”到“中国真理”的历史性转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第二个结合”则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契合——二者在人民立场、社会理想、价值追求等方面高度一致,构成了中华文明与科学理论的双重根脉。这一创造性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发展规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从“思想引进”到“文化生成”的跃升,使中国文化在时代激荡中完成了从“历史传统”到“现代形态”的转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时代胸怀;既守住“魂脉”,又激活“根脉”;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品格。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精神,就要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方法、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理论钥匙,让马克思主义呈现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凝心铸魂的战略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弘扬,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穿越历史长河,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些特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成为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中,也展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伟大创造中。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通过理论、制度、文化的持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淀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汇聚团结奋进的思想力量
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把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革命战争年代,党强调文化工作必须服从于政治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将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相结合。进入新时代,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更加全面系统,从理论到制度、从舆论到网络,全面构筑起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不断提高网络内容建设质量,推动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形成强大共识,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网上网下、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还要善于把文化领导力转化为思想感召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精神养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涵养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的根基在于坚守,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文化守正创新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守”与“创”的辩证统一,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自觉与深沉的文化自信。
“守正”,守的是文化发展的根脉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守正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坚守文化的立场、方向和原则。只有在守正中保持政治定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创的是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空间。要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创新。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文化传播方式、审美方式和接受方式都在深刻变化。必须顺应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用新媒体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现代文化“强起来”、中华文明“亮起来”。
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其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文艺、理论工作者扎根生活,推出更多讴歌新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其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体系。其三要在国际视野中拓展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时代意蕴,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根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政治保证;推动文化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不断铸就新时代的文化新辉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为深厚的精神支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