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龙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后,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内涵丰富,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遵循。结合日常时政报道实践,我有三点学习与实践感悟。
学深悟透,掌握“体用贯通”的行动指南。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党媒工作者,核心就是以此为指引,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担负起“48字”职责使命,打造过硬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更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核心——以人才为本。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新思想,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着力提升政务报道水平,建强骨干人才队伍,深挖新闻资源并持续打造品牌栏目,先后推出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辉煌七十五载 漯河出彩添彩”等一批重大选题报道,接力打造了《今朝漯河》《政务报道1+1》《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高质量发展进行时》《沙澧论坛》等品牌栏目。
聚焦实践,挖掘政务“富矿”讲好故事。政务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好素材如同藏在地下的“富矿”,等待记者去挖掘。
一是以“新闻眼”发现好新闻。通过新闻“1+1”的方式挖掘和延伸政务活动报道内容。实践中,记者在采访报道经济工作、重点项目等政务活动时,注重进一步了解经济运行形势、企业动态、项目进展,对有新闻价值、适宜报道、有新闻亮点的政务活动进行后续采访挖掘,将政务报道从单纯的会议报道、活动报道丰富为有看点、接地气、有价值的新闻故事和评论,通过《今朝漯河》《高质量发展进行时》《记者在一线》《沙澧论坛》等品牌栏目呈现。
二是培养新闻敏感性。在实践中,引导记者善于从领导讲话中提炼有价值的新闻点,从会议文件中挖掘深度报道主题,从活动现场中捕捉有感染力的细节,尤其是引导记者养成在政务活动一线记录《新闻日记》的好习惯,积累好素材“串珠成链”,确保重大报道能迅速响应。如《科技赋能 让农民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让漯河味道香飘世界》《“三个五百亿”项目带动产业提质升级》《“11+8”产业链培育带动工业增长领跑全省》等报道和评论。
接力锻造,打造能打胜仗的人才梯队。人才是报道质量和影响力的核心保障。近年来,我们以增强“四力”为核心,动态召开新闻业务实战总结分享会,深入开展工作复盘总结和“一帮一”“传帮带”活动,持续提升记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一是实战练兵,总结提升。通过新闻业务实战总结分享会,以案例复盘、“解剖麻雀”促交流、强能力,持续提升新闻创作、任务执行和互联网思维三种能力。
二是锤炼新闻队伍。在重大活动、紧急任务和重要专题报道中实行“老带新”机制,通过言传身教加速新人成长。例如,在推出产业、项目等中心工作专题报道时,由骨干记者带领新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从选题策划到采访技巧,从政策把握、写作思路到报道呈现,全程给予指导,帮助新记者在实践中快速掌握报道规律、提升业务能力,实现从“配角”到“主角”的跃升。
三是明晰成长路径。善于发现每位同志的优点与闪光点,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持续精进新闻业务,尽快完成从“文字材料搬运工”到“优质新闻生产者”的蝶变——善析政务材料,能把一场政务活动中的部门材料分块切割、条分缕析,转化为新闻语言,提炼为新闻亮点;善聚零散素材,能把日常采访中的会议资料、新闻素材汇集归纳、拔高提升,转变为经验材料和亮点工作,实现“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善讲漯河故事,用鲜活的笔触传递漯河强音,让新闻作品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既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实践路径,也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委、市政府密切联系全市干部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正面宣传,持续提升政务报道质效;拥抱深度融合,创新话语方式,系统性提升“四力”;严守职业道德,坚守新闻底线,以正能量传递主流声音,为全市宣传和报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