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近日,记者走进赵桂华的书房,看到一间窗明几净的屋子里,书在透明的玻璃柜里被很好地保护着。
“我给书房取名为‘东篱晓舍’。现在我的藏书大概有千余本,还有一些在下面的柜子里。”赵桂华说。
赵桂华称,自己爱读书的种子是父亲种下的。“我的父亲虽没上过几天学,却是我们村有名的‘文化人’——《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连环画的内容他能背得滚瓜烂熟,天天讲给孩子们听。他还能用砖头块、粉笔头在胡同里的墙上画猪八戒、孙悟空,引得放学的孩子围观。”说起父亲,赵桂华的语气里满是自豪,“父亲爱读书、画画,还会拉二胡,尤其记忆力特别好,讲起历史和电视里的专家一样,滔滔不绝。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慢慢爱上了读书。”
上学、成家、工作……赵桂华一直与书为伴。2015年,赵桂华搬进了现在的家。“搬进来之前,我就计划专门用一间屋子做书房。”赵桂华告诉记者,“我还听从朋友的建议定制了书柜——把书整整齐齐摆进去,既拿取方便又干净。”
定制书柜时,赵桂华还加了点“小心思”——给每个书柜都装上玻璃门。“玻璃门既能防尘,又能直观地看到书名。尤其晚上打开灯,满架书就像在发光似的,我特别开心。”赵桂华说。
“每日都能沉浸在书海里,我感到特别幸福。”赵桂华称,她越来越离不开她家的书房,于是在2022年的一天,干脆在书房添了张小床,睡在这里了。“现在我几乎天天睡在这儿,比睡在卧室里舒服——睡前翻几页书,在安安静静的小天地不被打扰,那感觉太好了。”赵桂华说。
书房里的书香氤氲着赵桂华一家人的欢乐。赵桂华称,她的丈夫爱读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偶尔也读余华、刘震云的小说,而她则偏爱散文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夫妻二人虽然读书各有偏好,却有个特别的交流方式:每天晚上隔空聊天。“我们的卧室挨着书房,有时候他在卧室里大声说读书心得,我则在书房里回应,有来有回。”赵桂华开心地说。书房还是赵桂华儿子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刚上初中时,我儿子学习动力不足。直到有一天在书房里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他突然对我说‘要做王守仁那样的人’。后来儿子经过努力考研成功。那套书现在还在书架上呢!”赵桂华笑着说,对家里人而言,书房不是摆设,而是“定海神针”——累了进来坐会儿,翻几页书,心里的烦恼就散了。
如今的赵桂华,除了自己爱读书,偶尔也会把书借给同事、朋友读,并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去年我给一个同学推荐了《风流去》,她读后跟我说‘读得胸口发热’。这让我特别开心——好书就要分享给身边的人。”赵桂华说。
“每天最舒服的还是晚上钻进书房,坐在灯下看几页书、写几行文字。这样的日子踏实而温暖。”对赵桂华而言,这间书房装的不只是书,更是一家人的记忆、情感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