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持续发力,强调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打“老虎”拍“苍蝇”,出台八项规定,强力整治“四风”,着力打造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悄然改变,普通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感受到了反腐的决心。
挥霍浪费少了
民生支出多了
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为所有的干部敲响了警钟。“三公”经费降下来了,没有了吃吃喝喝,没有了铺张浪费,彻底改变了干部懒散的工作作风,更多的有效资金用在了民生工程上。
2月17日,在召陵区召陵镇,镇财政所所长孙焕斌翻开一个账本,这本子上记录着召陵镇2015年所有的办公支出。从账本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召陵镇2015年的公务接待费为零。“即使有上级领导过来检查,赶到饭点也是在单位食堂吃饭,跟同志们一样,不搞特殊。”孙焕斌说,“在办公经费的支出中,只要年初预算定了之后,我们就完全按照预算执行,中间不再向财政局要一分钱。”
孙焕斌介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以来,召陵镇持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连打印费、水电费等正常办公费用也是能省则省,把结余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民生工程上。2015年,全镇用在“五保”、低保、贫困户等方面的支出260多万元。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投入近80万元用于清理农村垃圾,对道路两侧的墙壁进行粉刷,开展道路绿化等,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前是领导催了干干,不催就不干;如今政府各职能部门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发现群众有啥困难及时帮忙解决。”孙焕斌说道,“我们还申请100多万元的‘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为5个村庄进行道路维修,使群众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乡镇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能够主动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源汇区问十乡党委书记师艳芳介绍,问十乡在资金管理和利用上出现了“一升一降”的现象,“一升”就是投入民生事业的资金增加了,“一降”就是“三公”经费明显降低。“仅去年一年,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师艳芳说,“村干部的廉政自律意识也有了明显增强,能够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积极谋划重点工作,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想办法、做文章,并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消除了干群隔阂,密切了干群关系。”
服务帮忙多了
接待应酬少了
我市围绕“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出台《漯河市懒政怠政为官不为行为问责暂行办法》,下发《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