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投资理财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小区门口、写字楼里,各种投资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得不说的是,其中可谓鱼龙混杂,“e租宝”一案再次将非法集资犯罪这一话题推到了前台。
非法集资犯罪中,受害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占了八九成,究其原因,这与老年人的侥幸心理、辨识能力不高有很大关系。鉴于此,笔者联系公安部门,解析此类犯罪中不法分子的惯用手法,以此来提高市民的防骗能力。
去年9月22日,有数十人来到江东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案,称宁波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对外大肆吸收公众存款,该公司法人虞某及其妻已携款潜逃。
接到报案后,江东警方立即介入调查,确认2015年1月份至案发的9个月期间,被举报的公司通过在线上开设P2P网站、线下开设6家实体门店,以发布理财项目进行招投标的方式,共吸收上百名投资者约3000万元资金。经过警方侦查,虞某等人于去年10月14日被成功抓获,并查获了大量涉案银行卡和存折。
非法集资案件中,老年人是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由于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退休后“坐吃山空”的心态使得他们渴望进行投资理财。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于新出现的犯罪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容易被“忽悠”。不法分子看准了一些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态。去年江东破获非法集资案件15起,涉案金额1.04亿元,在两三千名受害者中,老年人占八九成。
他们为了让老年人投钱,使尽浑身解数。在侦查时发现,有些业务员会认空巢老人当干爹干妈,时不时上门看望慰问,大肆发起人情攻势,为的就是忽悠他们投钱。
如今的非法集资犯罪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其一,非法集资的途径多样化,不仅是线下开设实体店,网络上也成了“战场”。其二,诈骗公司的“寿命”变短,往往受害人前脚把钱投进去,对方后脚就跑路,最短的只有三个月。其三,受害人从一地扩散为全国各地,且多为老年人。其四,不法分子团伙化、家族化、区域化态势明显。
“非法集资犯罪之所以这么猖狂,是其利用了规则‘漏洞’,即使上了黑名单,改头换面之后仍能继续营业。”律师表示,由于民间理财机构处于现行政策和法规的模糊地带,监管责任并没有得到很好划分、明确,导致规范民间理财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缺失,注册门槛、从业人员资质、产品备案等均缺乏基本的监督管理。
此外,很多理财机构打着金融机构的幌子,并不具备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这些公司提供的协议或者合同也都是保护投资公司自己的,而不是保护投资人。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跟相关法条对照,普通市民很难看出其中的玄机。相关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在明确民间理财机构监管部门的同时,应该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扶贫办等部门,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等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据浙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