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玉
买这本《肖申克的救赎》时,当当网上评价:“每个美国人的家里都会摆有一本《圣经》和斯蒂芬·金的小说。”我原本以为这是把它摆得和《圣经》的地位一样高,读完才明白原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如同《肖申克的救赎》序言所写,斯蒂芬·金虽然靠写文章赚得盆满钵满,但一直得不到美国正统文学界的认可,包括他后来获奖了还是受很多作家诟病。《肖申克的救赎》就是美国的通俗小说,但“下里巴人”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本《肖申克的救赎》选录了斯蒂芬·金的四部作品,用春夏秋冬四季概述了四部作品的不同意味、结局。
第一部,春天的希望。作者对于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非常深入的。我很佩服安迪在狱中的坚毅和智慧,他在二十几年里用两把小锤隐秘地打造逃生通道,与监狱卑劣而自大的长官们以及形形色色的犯人作殊死抗争,帮助、关爱善良的狱友,鼓励他们学习,使他们出狱后能够成功踏入社会。电影中我记得最美好的三个场景就是阳台上囚犯们惬意地喝啤酒、安迪逃离监狱时肆意地吼叫以及他在海滩上向摩根·费曼张开手臂。作者通过摩根·费曼的个人叙述,以他只身前往墨西哥边境作为结束,传达“心中只要有希望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这样的思想。我喜欢这种历经磨难但是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小说,它让你知道任何磨难都不可怕,怕的是个人意志的丧失。
第二部,夏日沉沦——《纳粹高徒》。《纳粹高徒》开头有些平淡无奇,结尾却让我毛骨悚然。少年托德在发现纳粹战犯杜山德后充满好奇,想抓住这名纳粹高官现在隐姓埋名不敢露面的把柄来满足他对纳粹历史的好奇,逼迫他真实演绎当时纳粹集中营中各种卑劣的手段。托德通过威胁让杜山德就范,让他讲述当年纳粹残害犹太人的详细历史和场景,甚至强迫他穿上纳粹制服来演绎当时的过程。随着他们之间交流的增多,这段扭曲人性的历史还原让两人发生微妙的变化——老奸巨猾的杜山德为了摆脱少年托德的要挟为他设置了陷阱,少不更事的托德不知不觉陷入陷阱,和杜山德相互利用,掩盖彼此的错误和罪行。扭曲的托德谋杀流浪汉,让自己越陷越深,而陶醉于往事中的杜山德也开始谋杀流浪汉来追忆当年的辉煌。最终杜山德在杀害流浪汉的过程中心脏病发作住院,被同病房的犹太幸存者认出而不得不自杀。托德也无法掩盖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最终被警察拘捕。整个故事读下来让我对人性的扭曲发展感到震惊。一个阳光求知的少年如何最终走向罪恶?因为他对于杜山德过度轻视,加上他的父母和他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篇《纳粹高徒》给人的压抑感让我难受了几天才接着往下读。
第三部,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尸体》大致讲一群不思进取的少年寻找尸体谋求奖励的过程。他们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斯蒂芬·金的魅力就在于他讲述故事给人的感觉就像他在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尸体》就是如此,让我充满了厌恶感,又让我投入。
最后一部,暮冬重生——《呼—吸—呼—吸》。这一部篇幅虽然短,却更让人动容——它讲述一名未婚先孕的母亲,为了生下这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忍受各种羞辱,只在医生面前保持着应有的尊严,认真听从医生的指导,为孩子的出生执着地努力。她在临产前乘坐出租车赶往医院,因为车祸导致她的头与身体分离两处,但她却靠着自己的意志,让头部不断坚持用医生教给她的火车头呼吸方法。几分钟后她的身体分娩出一名健康的男婴。当医生抱着她的头颅告诉她孩子出生了,她才轻声感谢医生,然后渐渐停止呼吸。说实话,这个故事延续了斯蒂芬·金小说的一贯风格——血腥、死亡、压抑、悬念重重。故事虽然短小,却让人从中感受到母性的伟大,让人过目不忘,为之震撼。
剧情无论怎样跌宕起伏,但最终还是告诉我们:生活再艰难也要心怀希望、努力前行!作者单位:漯河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