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有了在中国食品名城的学习和借鉴,有了援疆工作队的传经送宝,才有了我们公司的今天。”与领导干部稍有不同,伊吾县冰雪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受更深。受困于技术和管理等因素,这家公司的哈密瓜精深加工项目迟迟未能上马,漯河援疆工作队得知此事,主动上门服务,经多方协调,组织公司14名高管和技术骨干到漯河平平食品公司进行跟班学习,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哈密地区规模最大的哈密瓜酒加工企业。
三年多来,漯河援疆工作队依托中国食品名城优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邀请新疆河南商会、河南浩瀚、河南中驼、漯河永利乳业、洛阳双勇机器制造公司等30余家单位或企业到伊吾县考察投资项目,达成了一大批合作意向。伊吾县喀尔里克公司与河南客商合作在郑州建设新疆农产品直销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投资1亿元的骆驼奶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的危化车辆物流项目已经落地,沙棘产业项目、光电项目、高端矿泉水生产项目等陆续实施,河南天桥建筑有限公司在哈密安家落户。
“河南医生,真棒!”
尽管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援疆条件之艰苦,仍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哈密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颠簸,汽车行驶了近4个小时,我们才到达伊吾县城。
说是县城,其实还比不上平原地区一个大一点儿的村庄,一条从头能看到尾的主干道,零星地散布着几户商家,休闲娱乐设施几乎没有,手机也动辄没有信号。当地人告诉我们,每年9月到次年5月,封山的大雪几乎阻断交通。
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援疆工作队员克服陌生的工作环境以及寒冷、炎热、风沙、干旱、远离亲人等困难,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立足本职工作,发挥特长优势,积极履职尽责,用奉献与忠诚谱写了一曲哈密漯河一家亲的友谊赞歌。
“河南医生,真棒!”8月24日上午,在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心卫生院,得知我市考察团专程来看望在卫生院工作的两名医护人员,该院院长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如今,在伊吾县和红山农场各级医疗机构,各族群众对我市援疆医生高超的医疗水平与和蔼的服务态度赞不绝口,看病找“河南医生”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习惯。在伊吾县山南开发区卫生院,时至今日还传颂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事迹:由郾城区选派的全科大夫王毅超,由于技术高超而成为当地群众中的“名人”,援疆期满参加为援疆医生举行的欢送会当天,还有患者慕名前来,专程找他看病。王毅超没顾得上参加欢送会,立即为患者诊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匆忙与队友会合。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市共派出援疆医生100余人次、服务乡镇各族群众7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物价值2.5万元。
事不凑巧,考察团一行来到哈密时,正好赶上暑假,没能见到援疆教师。但从当地干部群众口口相传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我市教育援疆工作的感激与赞誉。
三年来,援疆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困难学生已经成为漯河援疆工作队的传统;与此同时,援疆工作队还发动哈密河南商会的力量,多方筹措资金,资助淖毛湖镇30余名困难学生。
2014年和2015年,援疆工作队联合北京“鸿基金”两次走进伊吾县,先后向全县1536名小学生每人捐赠一套“爱的背包”、向1251名中学生每人捐赠一套运动服。
三年来,我市援疆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新建3所乡镇幼儿园,实现了援疆幼儿园在全县各乡镇全覆盖。
……
三年来,漯河援疆工作队在风沙漫天、戈壁奇寒的高寒地区,克服各种生活上的不适,与伊吾县和红山农场各族干部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在共同发展成长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从伊吾县到“我们县”,从红山农场到“我们农场”,三年间,援疆工作队员的称呼悄然发生着变化,援疆工作队员与当地各族群众的心也越贴越紧。
一路走,一路看,一边听,一边议,三天两晚的行程中,考察团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漯河援疆工作队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重托,在对口援疆这场“大考”中,“漯河援疆”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临上飞机时,我们又收到了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由我市直接对口援建的伊吾县,已经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成为全疆第一个实现整体脱贫的县。
飞机渐行渐远,从舷窗回首望去,仿佛还可以看到漯河援疆的旗帜在哈密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