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文姣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今天,一家四代手执教鞭,薪火相传,授业解惑,满园桃李遍布天下。这是一个教育世家,他们既是漯河教育史的见证者,也是漯河教育史的创造者。他们亲身经历了漯河教育的兴衰和变迁,他们与一切喧嚣和诱惑隔绝,一心育人,他们将自己家族的发展和漯河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和理想,直至今日未停歇。
为漯河教育奠基
漯河高中青年教师常亮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近日,记者来到常亮家中,了解了这个教育世家近百年的故事。
常亮家中年纪最大的是赵金秀老人。虽然赵金秀是家里年纪最大的,但是她并不是这家庭里的第一代老师。赵金秀说:“我的公公和婆婆都是教书的,但是时间太久了,有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解放呢。”
1951年,赵金秀来到漯河市第二完全小学(今天的受降路小学)任教,负责语文和数学两科的教学工作。1952年,赵金秀被选拔到开封艺术师范学校学习幼教专业。三年后,赵金秀回到漯河,着手筹建漯河市第一幼儿园,即今天的市直幼儿园。经过多方考虑,赵金秀把园址选在了河堤旁边,也就是今天的大新街小学附近。幼儿园开办初期只有两个班,全园教职工不到十人。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艰苦,但是赵金秀在教育孩子上下了很多功夫。在当时她就大胆提出了“保教合一”的办学思想。1957年,赵金秀被调到东大街小学任教,直到1986年退休。
赵金秀的丈夫袁超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到漯河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袁超海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抗战流亡期间还曾求学于浙江大学等学校。他思想进步,解放战争期间便曾参与“土改”工作。1950年,袁超海来到漯河,在当时漯河地区唯一的一所初中任教,并在教育工会任职,后被选为政协委员。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教育也不例外。赵金秀和丈夫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为漯河教育事业奋斗的老师,不仅为漯河的教育事业奠定了根基,还亲眼见证了漯河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
见证漯河教育的发展
时间一刻不停歇,转眼间赵金秀的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由于历史原因,赵金秀的大儿子袁大丁和二女儿袁大中都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便进入企业工作,但后来他们均通过努力自学成才,其中二女儿袁大中进入工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工作后又到职工大学学习,在漯河双发集团从技术员干到工程师,后担任技术副总。但是,她最终还是走上了三尺讲台。袁大中在退休后被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聘为教师,负责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公差配合、机械设计等多门课程,一干就是十年。也许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袁大中一走上讲台就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很受学生欢迎。
赵金秀的二女婿常洪振和三女儿袁大千都是漯河五中的教师。常洪振毕业于许昌师院,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文革”末期,18岁的常洪振开始在郾城老家教课,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漯河任教,目前已有42年教龄。常洪振说:“我见证了漯河五中最辉煌的时候,也见证了漯河教育发展最迅猛的年代。”三女儿袁大千是漯河五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这个家族里在教学上投入最多、取得成绩最大的老师。袁大千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多名学生获得市教育局为奖励全市中考和高考前三名学生而设立的“刘乃成奖学金”。2014年,在漯河市首届“最美教师”评选中,袁大千获得第一名。颁奖当天,出身教育世家的袁大千带着同为教师的母亲和女儿上台领奖。一家三代教师上台领奖的画面感动了很多人。
接过前辈的旗帜
到了今天,袁家的第四代孩子也走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2001年,袁大丁的女儿袁诠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硕连读基地班,目前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任教,博士在读。袁诠从小就品学兼优,曾获得过“刘乃成奖学金”。1998年中招考试,袁诠考取全市第一名,目前是家族里学历最高的老师。
常亮是袁大中的儿子,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漯河高中担任美术老师。在2015年漯河市教学技能大赛中,常亮获得美术学科第一名,同年被评为漯河市教学标兵。袁大千的女儿陈希200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就读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学历。陈希是全国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任教于市实验高中。2011年,大学刚毕业的陈希来到了市实验高中。刚参加工作她就主动要求到农村支教。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陈希一边在市实验高中上课,一边到大刘镇源汇区实验高中和舞阳县文峰镇马村小学支教。
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一个家族四代教书。他们不求富贵,不逐名利,只是脚踏实地,默默在三尺讲台耕耘。正如他们所说:“教师是一个富不了也饿不着的职业,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抵得住诱惑。中国的传统思想强调做人和做事。人做好了,事做对了,平平淡淡地度过这一生,就能无愧于心。教师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很平淡的职业,可平平淡淡才是真。”
左起前排:袁大千 赵金秀 袁大中 常洪振,左起后排:陈希 袁诠 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