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9月9日 星期

难忘母校 永记师恩


■杨依依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从母校毕业已经两年了。

忆起在漯河四高的学习生活,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历历在目。在这里,我体会了失败和成功,尝到了苦涩和甜美;在这里流过的汗水难以称量,收获的喜悦无以形容。我怀念真挚相爱的同窗学友,思念宅心仁厚的慈祥老师。屈原《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四高的老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杰,已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进入高三,学校将分散在各班的艺术生,集中起来组成新班。班主任是杨二生老师。 经过月余的文化课学习,艺术生到了集中专业训练备战艺考的时候。我们跟着杨老师攻坚克难,共闯全省美术统考大关。

杨老师是美术系毕业的高材生,他幽默、自信、开朗、豁达、博古通今,带班有方,特别是心理管理方面。

他善于与学生心灵上沟通。“心若在,梦就在。”学生都憧憬着进大学,杨老师把帮我们圆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他善于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的亮点。他讲有趣的大学生活,讲大学生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他说:“神圣的美术殿堂,都会有你们的一席之地。”

他善于与学生共情,春风化雨。他能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坦诚交流。我是绘画能力差、文化基础差的“双差生”,他理解我,常给我讲达·芬奇“画蛋”的毅力,讲王冕学画的艰辛。

他善于将励志和学生共勉。杨老师靠自己的拼搏改变了命运。他讲吃过的苦,讲老师的关爱。讲得更多的是悬梁、刺股、荧窗、雪案、凿光、磨杵。他讲齐白石,出身贫苦,当过木匠,58岁进北京,画卖不出,衣食无着,仍作画不辍,幸遇徐悲鸿,被聘为教授,画作涨价十倍。他讲毕加索和梵高,二人同为大学毕业生,都是旷世奇才,不被主流画界接受,画卖不出,穷困潦倒。毕加索为改变窘困,拿出仅有的16个银币,让几个穷大学生操作一下,结果画作畅销。梵高悲观失望,恨世不平,开枪自杀,若干年后,画作才惊世,一幅画被拍至过亿美元,如果梵高再坚强一些,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他敢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虽被人认为是伪命题,但杨老师以此来自勉。他信奉孟子“人皆可成尧舜”的名言,愿把每个学生都送进大学。他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做到。他爱人也是教师,孩子尚小。杨老师下了晚自习,骑自行车跑二十多里到家,早晨又早早骑车到校。车轮碾碎了霜雪薄冰,夜风消去掉疲倦烦恼,晨星闪烁着信心希望。他早早到画室生起炉子,早饭看到学生都用餐了,才端碗买饭。走进画室,先关闭手机,保持室内肃静,不破坏安谧气氛。他手把手教我们素描,指出我们每一幅画着色的特点,每一张速写显示的神韵。我们听到最多的是鼓励,得到最多的是自信。他常说人生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只有兢兢业业的成功,每天画室打扫收拾完毕,都是他最后锁门。

在准备艺考的日子里,杨老师充满了自信,这种情绪也传染给我们。他说:“人的能力,有时可以达到极限;我们有时可能超常发挥。”他讲唐朝王维的五言绝句,一个勇猛的将军,夜遇猛虎,拉弓射箭,一“矢”中“的”,“平明寻白羽,没入石稜中”,一箭入石,简直是神话,但将军集精气神于箭头,入石就合乎情理了。

三个月之后的全省艺术统考,全班过关,我也和大多同学一样,成绩进入了A段。

新春过后,全班同学汇聚,兴致勃勃,杨老师鼓励我们,“光明在前,成功在即”,率领我们再上战场,再次突击文化课。历史老师许保刚说:“你们一只脚已踏进大学校门,再走一步,就是大学生了。”任课老师都称赞我班纪律好,听课情绪高。我们的劲头,也真像李白诗句所写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那样。

早操时,杨老师总先于我们到操场,早晚自习必到教室。他带着微笑巡视全班,经常找学生谈心,话不多,却暖流全身。我们常默念着“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可以解释一切”、“时间可以成全一切”。

对我们艺术生来说,绘画尚有基础,过关容易;但大多文化课基础薄弱,可我们的任课老师,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

我们的语文老师赵彩云,是温暖的化身,读音准确,解词恰当,讲课如行云流水,在她的关爱下,我们的做题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大的提高。我们的数学老师王柯华,面带真诚,明眉善目,基础知识反复讲,基本技能多次练,真是“热情与耐心齐飞”。政治老师戴利,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当,难点热点让我们吃透。我们的地理老师杨华伟,道理讲得透,计算题教我们做得巧,做到该拿分的,拿到,不该丢分的,不丢。我们的历史老师许保刚,热情洋溢,历史事件讲得脉络清楚,生动翔实,分析透辟。我们的英语老师张恒,责任心强,使我们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为总分增添不少。我们为有这样德艺双馨的老师感到庆幸。

学生能过某个分数线,是各课的合力。杨老师十分注意与各科教师的协调合作,他力争做好,实践证明,他也做得很好。正是杨老师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和任课老师成为一个和谐战斗的集体,一路风尘一路歌,师生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同样的铿锵心跳,化作前进的动力,用奋斗和汗水守得春暖花开,使得我们在高考中都创造出了美丽的奇迹。

嫩芽突破种皮,绽放绚丽花朵;蚕蛹破茧而出,幻化彩蝶飞舞;雏鹰多次折臂,矫健搏击长空:那是生物本能使然,那是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选择。我们这些幼嫩的孩子,是漯河四高的老师,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满园花朵,是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把一个个幼小的身躯托向九天。

漯河四高已深深地在我的记忆中打上了烙印,成为永恒,在心灵深处已经定格,挥不去,抹不掉,忘不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记住恩师们的话、恩师们的情、恩师们的爱。

感恩母校,在您温暖怀抱里成才,愿您越来越好!

(杨依依,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漯河四高就读,现为吉林省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学生。)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