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9月20日 星期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


■萍子

1990年7月,我大学毕业,第一个落脚点是老家的一所乡村中学。学生时代,我读的虽然是理科,但对文学一直情有独钟。刚毕业那会儿,每月工资才一百多块,能买的书籍不多,单位阅览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读报纸副刊自然成了家常便饭。那会的日报叫《漯河报》,是我精神的乐园。

2002年8月,我的工作地迁到了市区。那时的《漯河报》已经更名为《漯河内陆特区报》。单位与报社就隔了两条马路。不过,报纸副刊依旧像隔岸的一位良人,可望而不可及——平日里,自己看得多、写得少,胆量何来?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6年10月,我从本地跳槽转到了外地。《漯河内陆特区报》此时也已经更名为《漯河日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独自漂泊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每天,回到那间简陋的出租屋时,已是华灯初上,外面的喧嚣常常隔了窗户,一波一波地漫进屋内,寂寞和孤独也跟着一波一波地漫进心里。

也许是有得必有失吧,因为少了些许琐事的干扰,我看书写字的时间慢慢多了起来。一天,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自己终于下决心要写一些像样的文字,并在新浪博客开辟了一小片文字天地。

有句话叫:世界很大也很小。开博没多久,便在网上相遇余飞老师。余老师当时是漯河日报沙澧晨风副刊的主编。他的博客除了推广一些副刊美文外,还时不时地写一些编辑手记供文学爱好者参考。隔三差五,我都会去余老师的博客转一转,余老师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写作风格常常让人耳目一新。他推崇的健康写作和快乐写作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就这样,我开始尝试投一些稿子给余老师。

两个月后,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的文章竟然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日报副刊,当时那个激动简直非言语可以形容。要知道,那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在暗处爬行,有了编辑老师的鼓励,我的劲头更足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写作视野渐渐由省内扩展到了省外、由报纸又延伸到了杂志。

读副刊久了,无意中会有一种比较。我发现时下一些报纸副刊迎合大众口味者较多,还有一些报纸因了利益的驱使,本来不多的副刊版面还会被广告冲击得无影无踪,副刊仿佛成了无足轻重的版面。而《漯河日报》作为一家地方性报纸,每周都有一定的版面留给副刊,实在难得。

从开始写稿到现在,站在写作者的角度看,觉得编辑老师很辛苦。每天阅读那么多文章,然后从中精挑细选,着实不易。有人称编辑老师为裁缝,漂亮了别人,辛苦了自己。在漯河日报社,还有很多副刊编辑既写文章又做编辑,读他们的文,看他们编的版,距离更近,感觉也更亲切。

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世事如何变幻,一些最真最纯的写作时光,永远不会被岁月的风吹走,他们就安静地躲在每一个文字爱好者的心中,等待着苏醒。今年是《漯河日报》创刊三十周年,借用几句歌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相信那些承载着编辑和作者心血的文字,会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温暖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