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丽娟
过去的五年,是漯河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也是全市上下激情跨越、倾情书写华章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生态建设成效最好、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实惠最多。
回眸走过的五年,我们步履艰辛,但豪情满怀;我们拼搏奋进,逐梦前行。
发展新局面: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有快,快中向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这五年,是漯河聚力提速发展、综合实力更加增强的五年;是漯河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基础更加夯实的五年。
一组组经济发展的成绩摆在眼前:
——全市生产总值接近千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2.7万元提高到3.8万元。
——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68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65亿元和42.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2倍和2.6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3%,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
——全市税收超亿元企业10家、超千万元企业96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5家和61家。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4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
回眸这五年,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从工业看,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食品、化工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过去的五年,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15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专利申请量达到3690件,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从农业看,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我市成功申请创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高标准粮田106.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41个、家庭农场376家。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3.5万亩。全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市区和临颍、舞阳两个县城已供上丹江口饮用水。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15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139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从服务业看,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为我市经济稳增长、保态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1.5亿元,增长10.8%,这是2008年以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新兴产业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大数据信息产业初见成效,大健康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
城乡新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村镇建设欣欣向荣
这五年,是漯河加强规划建设、城乡变化更加显著的五年;是漯河强化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五年。
“城市变大了,城乡变美了,环境变优了。”这是漯河市民最直观的感受。走进城市,商贸繁荣,大街小巷整洁有序;走进乡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民居格外惹眼,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一样空气清新,天蓝地绿……一个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的“五型”城市,正渐行渐近。
看城市,新建、改造了124条道路、7座沙澧河大桥和一批供气、供热、供水、排水、环卫等设施,市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全部整治,旱厕全面消除,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城市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房屋征收6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60万平方米。
看村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效果好,多数村庄卫生状况显著改善。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63公里,新解决98.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28.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2万户。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扩)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