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9月25日 星期

情系民生书华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
——我市民政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周鹤琦

通讯员 王晓勇 王 黎

成功申办全国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试点,民政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补助、义务兵优待金、孤儿养育等群体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较“十一五”时期翻了近一番;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5张,比“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这是一串坚实的为民足迹,也是一张浸透漯河民政人汗水的亮眼成绩单。

一枝一叶总关情,扶困救危促和谐。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民政局肩负“安民立政”的使命,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时代主题,在工作方法上求创新、在工作内容上求突破、在服务质量上求提升,着力打造项目民政、品牌民政、创新民政、和谐民政,民政工作成效显著,快速步入全省民政工作前列,让惠民阳光照进沙澧大地大街小巷,温暖千万沙澧百姓。

养老服务:大笔描绘最美夕阳红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民政局深化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暨养老服务业发展攻坚,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举措,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政府资金1513万元,资助90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全市星级敬老院达10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达6500多张;市社会福利中心、昌建养老园、万安老年护理中心相继开工建设,市养老产业园300多亩土地征用完毕,年底前将全面建设……五年中,全市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5家、在建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20家,床位达到2190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突破1万张;实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对新建社会养老床位每张床一次性补贴3000元,按照入住老人护理状况每月每人分别给予护理补贴60元、80元、100元; 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呼叫网络开通运行;启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共建成农村幸福院近50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个。

社会救助:精心编织民生保障网

民生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低保救助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民生保障“兜底网”。五年来,全市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各级政府投入民政的资金翻了一番。

“十二五”时期,我市圆满完成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提标任务。其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50元、每年2640元,比“十一五”末提高114.3%、120%;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225元、115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5.2%、64.3%;市政府为“五保”老人每人每年增加补贴365元的政策已成常态,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达到4365元、3365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08.3%、163.8%;市区“三无”人员全部实行集中供养。首次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和临时救助制度,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完成市、县、乡、村四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订,每年投入100万元新购救灾物资,我市两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得到落实。整合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和慈善救助资源,每年集中3个月开展“暖冬行动”,对流浪乞讨人员真情救助、主动救助,确保了流浪乞讨人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福利慈善:聚力传递温暖正能量

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情系困难群众冷暖安危,市民政局整合资源,夯实福利慈善平台,汇聚更多爱心资源参与扶贫济困,传递温暖正能量。

我市建成召陵区福利中心、舞阳县福利中心,筹建临颍县福利中心;争取到全国适度普惠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三区两县纳入全国“百县千村”儿童福利工程范围,符合条件的1303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1100名孤儿福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全面改善艾滋病孤儿“阳光家庭”条件;创新开展脑瘫儿康复训练工作,康复有效率达92%;新登记慈善爱心基金70支833.3万元,(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