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梅
近来阴雨连绵,只能开车上下班,搭顺风车的有“50后”的李主任,“80后”的小郑美女,“70后”的王大姐,加上“60后”的我。
路过一所小学门口,看到很多接送孩子的车辆,李主任不由得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真是生下来就掉到了蜜糖罐里,我们那时候真是没法比啊。”李主任接着说:“我们上学的路都是黄胶泥路,特别粘人,大部分家里没有足够的胶鞋让孩子们穿,就是有胶鞋的人也不一定能平安到校,因为黄胶泥的亲和力特强,说不定哪一步就被粘住了,使劲一拽,鞋面嗤啦一声就被撕开一条大口子。小一点的孩子就开始哭,哭完了只好光着脚提着沾满泥巴的鞋子去学校,到了学校往往是快下课的时候了,老师看到这样的孩子,啥也不敢问,怕孩子哭得哄不住。”小郑问他提着鞋子怎么打伞,李主任叹了一口气说:“哪里会有伞呢,大部分家庭都是没有伞的,即便有,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给孩子们拿到学校去。因为那时候的伞都是厚重的油布伞,也属于家里的稀罕物件,小一点的孩子拿不动;再说,家里的孩子多,都争着抢着要拿伞去显摆,给谁都不公平,所以每人一顶破草帽就打发了。还有的女孩子爱漂亮,不愿意戴草帽,只好淋着雨去学校。”“只有个别的孩子被家长背着送到学校去,不过,那是很丢人的事儿。”
我接过话头说,我们和你们相比,情况好了一点儿,我们那时候大部分都有胶鞋,而且是深腰的胶鞋,只不过我人小,穿的是哥哥的旧胶鞋,大了好几个码,在泥地里走也是相当艰难。让人嫉妒的不是鞋子的大小,而是有的同学,他们村里的路比较好一点,雨过天晴路也干了,她们就能穿着干净的鞋子到校,我们只能望鞋兴叹了,索性打光脚在校园里飞奔,指甲盖都踢飞了也不知道疼。
王大姐叹了口气,说:“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在自己村里,都是三合土的路面,刮风下雨都不怕。只是初中的时候,必须到二里地以外的联中,天天上学放学全靠两条腿,走路走得腿疼,遇上刮风下雪,我们都是一路走一路摔跤。有一次,雪后路面结冰,我和几个小朋友拉着手走,刚刚爬上一个坡,还没有站稳,一个小伙伴摔到了,带着我们往下滚,我们几个咕噜噜滚了十几米远,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反倒哈哈大笑,觉得好玩极了。
小郑说,我比你们幸福多了。我上学那会儿,大部分路面都是硬化过的,没有泥泞,每人都有伞和雨鞋,如果父母顾得上,也会用自行车接送一下的。不过和我的儿子就不能比了,他现在天天有爷爷奶奶专职接送,坐的是带棚子的三轮车,风不刮雨不淋太阳晒不到,下雨的时候,就直接把他送到教室门口,根本不用穿雨鞋带雨伞。
现在,天天有人谈论社会不公平,物价飞涨、贫富悬殊、生活水平下降等,可无论怎么说,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单就上学路上,这几代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