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

你经验的上限,决定孩子的起点


我一直以为,身为父母,我们最该为孩子做的,不是用自己的经验框住孩子蓬勃的生命,而是不断提高自己认知的上限,因为你孩子的未来将以此为起点。

我早早就决定去看《海洋奇缘》零点场首映,因为这是一个与大海有关的故事。没想到,散场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味的,却是女主角莫阿娜的父亲——莫图鲁尼部落酋长图伊说的一句话。

图伊带着莫阿娜来到山顶上,看着历任部落首领放置代表他们各自石头的地方,对着总有一天将要接替自己领导部落的女儿说:“现在,是时候让你成为人们所期待的那个人了。”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莫名一惊。这句话怎么那么耳熟?

莫阿娜紧跟着说出了更让我熟悉的回答:“如果我没办法成为人们期待的那种人呢?”她的回答仿佛就像从我自己嘴里说出的一样。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一个海洋部落酋长和他的继承人之间,但分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常见不过的对话。

你我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对话间长大成人?

有一种绑架叫“我为你好”。父母真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孩子降生之前,他们都会信誓旦旦说:我什么都不求,只希望他一生快乐、平安。可是等他真的到来,一切却渐渐变成了另一回事。

《海洋奇缘》里的酋长图伊,也是这样一位爸爸。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出海冒险失去了亲爱的兄弟。这份伤痛随着时间变成了他内心巨大的恐惧,因此他明明知道女儿热爱大海,却一步也不允许她踏足。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她的安全、为她好。

电影开场有一组画面:小莫阿娜第一次轻轻踏进海里,海水在她四周形成一道温暖的墙,像拥抱着她的怀抱一样,可在这时,图伊忽然在她背后出现,一声大吼,水墙倒塌了,把莫阿娜吓了一大跳。爸爸一脸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去那儿。大海很危险。”

这一幕是不是也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你经验的上限决定孩子的起点。最近,我两岁的女儿快要准备上幼儿园了,所以家里人经常和她一起谈论幼儿园,告诉她在那里每天可以玩什么,会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还不时带她去幼儿园参观玩耍。因此,每次提到幼儿园,女儿都会大叫“我要上幼儿园”,这已经成为小小的她最期待发生的一件事。

可是,有一天我们在楼下玩,遇到一位邻居奶奶,当她听说我们即将把女儿送幼儿园,她脸上忽然显出一脸怜悯和遗憾的表情。老奶奶对我们说:“唉,快抓紧让孩子玩玩吧,上了幼儿园可就不自由了。”我被她说得一脸发懵:幼儿园怎么就不自由了?就因为要过集体生活吗?可是幼儿园还有很多在家里玩不了的事呢!

回到家,我安静下来时,老奶奶忧心忡忡的神色又浮现在我眼前。我忽然明白,她何以对我说那样一番话——她对幼儿园的负面看法完全基于她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比如她过去见的幼儿园管教严厉或者孩子得不到特别好的照顾等。

长辈对下一代最常做的事,不就是“以我的经验那不好,所以你最好不要”。

于是,上大学,家长对孩子说,学这个专业吧,因为好找工作,殊不知时代发展之快,几年后的职场早已沧海变桑田;找工作时,家长对孩子说,选个稳定、不那么辛苦的吧,殊不知就算稳定如公务员,有一天也要经受市场考验……至于孩子自己的梦想,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不重要。安全第一!孩子最终在这样的父爱母爱中,慢慢变成像我们一样平庸无趣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喜欢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海洋奇缘》的电影主题曲《How Far I’ll Go》很好听。我尤其喜欢里面一句歌词:“我希望我能做个好女儿、乖女儿,但这只会让我受限于这海边,无论我多想努力去看看世界。”

在美国文化里,努力摆脱做一个人人期待中的“好女儿”、“乖女儿”的框框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何况中国文化下的家庭?我们打小就活在“别人家小孩”和“大家的期待”阴影下,长大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真是非常不容易。

现在,轮到我们自己当父母了,我们常觉得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但又不自觉将其跟周遭社会比较。我们要如何打破这个魔咒?

我真心希望我的女儿,假如有一天心中也升起这个问题:“如果我没办法成为人们期待的那种人呢?”她不会像莫阿娜或者我这么纠结,她的答案会是:那就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好了。

我也真心希望她未来可以生活在一个不会因为她的身高颜值而判断她价值,不会因为她结婚早晚、生不生小孩甚至喜欢男人还是女人而给她贴标签,不会因为她是女生所以应该去干这个、不应该去干那个的时代。

这个时代其实正在来临。即便没有,我们这些大人,现在也可以开始着手创造,因为这不只是为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豆不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