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盈
2016年12月16日,冬日的沙澧大地,一片肃杀,但漯河市豫剧团《白发亲娘》的排练现场,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生龙活虎的景象。省纪检委指定巡演剧目之一的大型现代戏《白发亲娘》在这里开始了巡演前的重排。
据知名剧作家、该剧的编剧余飞先生介绍,大型现代戏《白发亲娘》创作于2002年,当年就是由我市豫剧团立上舞台,并参加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大赛中凭着剧本对反腐倡廉主题的深刻揭示和演职人员精湛的演技,该剧一举囊括了赛事所设的全部金奖,并在之后的两年间,也陆续夺回省“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文艺成果奖(政府奖)和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2004年,又应邀晋京汇报演出,得到首都观众和戏剧界的高度赞赏。
历经15年后的今天,《白发亲娘》先后换了三代演员,演出了1000多场,并陆续被搬上了荧屏和银幕,但该剧的生命力仍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因此,被省纪检委确定为2016至2017年度赴全省各地巡演剧目。巡演前,根据省市有关部门的安排和该剧在演出中发现存在需要修改的情况,编剧对剧本进行了精益求精的修改,剧团又从上级有关单位邀请了导演、舞美、音乐、配器等高水平的专家加盟,并重新组织演员进行了重排。
在市纪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的关注下,重排从2016年12月下巡启动,并于2017年1月17日搬上舞台,为群众做首场汇报演出。
2017年1月16日晚,《白发亲娘》彩排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吕岩全程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给演职人员们鼓劲、打气。
2017年1月17日晚,《白发亲娘》首场演出现场,坐无虚席,现场喝彩声、掌声达三十多次。中国剧协副主席、省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河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董文建,省文联原副主席王洪应,著名戏剧评论家、研究员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研究员谭静波,著名剧作家齐飞、王明山,省戏剧研究院副院长吴亚明,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张颂扬等纷纷前来观看并给予充分肯定。
李树建说:“今天看了这个戏,我非常激动,非常感谢漯河的知名剧作家余飞老师,能写出思想性强、接地气的好剧本;也非常感谢青年导演王香云,在全省来说她是最优秀的青年导演,戏排得非常好;更感谢阵容场大的演员们,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很入戏,很好,向他们表示祝贺。近年来,漯河市豫剧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漯河豫剧团在全省已立于强团之林,二是漯河豫剧团这些年出人、出戏,长年坚持在基层演出,为老百姓服务,在河南省树立了榜样。特别是河南豫剧院一、二、三团和青年团,只要有大的演出,大都是请漯河豫剧团的演职员工参与演出,并取得优秀成绩,在此,我也代表豫剧人和河南省豫剧院向他们表示感谢。”
《白发亲娘》从一位老党员教育自己当基层干部的儿子入手,以剧中人苦婶告发儿子的违法违纪行为为主要情节,通过母与子、兄与弟、夫与妻的各种情感纠葛,揭示党要标本兼治解决反腐倡廉,就必须在对党员干部不断进行宗旨教育的同时,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呼唤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良知的回归,让党员干部在家风家训、村规民俗的教育启迪下,涅槃重生,砥砺前行,从而让党的形象在人民中更加伟大。
漯河豫剧团团长宋德甲说,接到重排任务后,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加班加点,三天就完成了生活排练,全体演职人员不叫苦不叫累,一周时间便完成了三场排练……
担纲此次重排的导演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青年导演王香云,她虽然年轻,却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高才生,并因其在省一团反腐大戏《张伯行》、驻马店市的参赛大戏《桃花村》等剧的成功执导而在业界声名鹊起。此次她接到剧本后,即被剧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出了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一个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和一幅幅精彩的艺术画面迅速在她的创作空间浮现。“有一千个导演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西方戏剧界针对莎翁的戏剧人物而言,而王香云则在排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对该剧进行剧本的认知及在排演过程中所采取的艺术手段,让《白发亲娘》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而担纲女一号的李金环、男一号陈首凯都是国家二级演员,他们也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并赋予剧中人物新的形象和生命。
1月17日晚的首场演出现场,郾城区60多岁的王大爷在戏演到精彩处时鼓着掌连声说:“好,好,老太太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呀!这部戏几年前我就看过,今天再看,仍然觉得很提劲儿,年轻人就应该多看看才是呀!”
文学爱好者、服装经销商张玲女士说:“我父母都喜欢看戏,尤其爱看接地气儿的戏,明天我得带他们来看看。”
郾城区创业办工作人员朱红蕾说:“我是第一次看这部戏,整部戏看下来,被感动得哭了好多次。这部戏剧情设计完美,剧中的高潮点把控得十分准确,演员也演得好,我以后还要带家人孩子再来观看。”
时间是检验一部文艺作品优劣的试金石。在当下,不是有不少为了得奖而耗费巨资打造出来的获奖作品、在得奖之后却被叠人箱履,难得一见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的现代戏创作和演出能够演出百场以上的已是屈指可数,能够演出十年以上、并且仍然以其旺盛的艺术活力感染观众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白发亲娘》,当在此列。
早年的演出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寒冬,雪花飘落。剧团在某农村高台露天演出,观众要求看《白发亲娘》,剧团自然不忍拂观众的意愿,戏如期开演。然,演至中间,观众却派代表上了舞台,找到了剧团的领导说:“我们知道戏里的事发生在热天,求求你们穿上棉衣演吧,冻坏了演员我们不忍心,只要让看这个戏,我们就满足了。”
剧团在豫西济源的一个山村演出了《白发亲娘》后,当地以乡党委、政府的名义给漯河的文化主管部门寄来了感谢信,感谢漯河的剧团给他们演了出好戏。
15年、1000多场演出,三代演员,多次被改编,从城市到乡村,从漯河到湖南再到北京,从舞台到荧屏再到银幕,省级奖项几乎囊括殆尽。这些数字与荣誉,都在彰显着《白发亲娘》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也说明了它本身具有的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更主要的是,《白发亲娘》远非一般反腐倡廉作品可比,写出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者的人格锻造及执政文化建设,体现在作品蕴涵的‘不欺天,不欺民,不欺心’的舞台呈现,因此,这个戏的意义更加深远,角度选取特别别致,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时代气息。”在1月17日当晚演出结束后的坐谈会上,著名戏剧理论家刘景亮先生如是说。的确如此,该剧此时被省纪检委如此重磅推出,必将会对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高峰”的现象,存着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笔者认为,《白发亲娘》的再次重排演出,给漯河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们提了个醒:无论何时、何地,搞何种门类的文艺创作,一定要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不是靠“吹”和“捧”和用钱“砸”出来的,而是经过时间验证、得到观众认可的产物。
《白发亲娘》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