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盈
“最初接触这部戏,我是流着泪把剧本读完的。然后就是诚惶诚恐,怕排不好。因为15年前这部戏首演时,曾轰动一时,一口气囊括了赛事所设的全部金奖。作为本次重排的导演,我首先要向以前排演过该戏的主创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其次是感谢余老师写出这部好剧本,将母子情、夫妻情、兄弟情等多方面的情感纠葛交杂在一起,演绎出一曲人间大爱,怎么能不感人呢?再次就是要向漯河豫剧团的宋团长表示感谢,感谢他带出了这么有朝气有活力的团队,在这里近一个月时间了,觉得他的身影是这个团队里最美丽身影。”担任本次重排《白发亲娘》的青年导演王香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79年出生的王香云,是河南豫剧院三团青年导演,河南戏剧家协会会员。她200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200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她所执导的戏剧作品有《张伯行》、《大爱无言》、《七品青莲》、《天职》、《大河惊涛》、《桃花夫人》、《史来贺》等,作品曾获河南省第十一届、十三届戏剧大赛金奖、文华导演奖,河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王香云说,因为《白发亲娘》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主题是反腐倡廉,本次她采用的是“大写实 小写意”的艺术风格来演绎这部戏。当初看完剧本在提练舞台形象时,她就在剧本中提取了一条路和一棵树,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这棵树就可以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枝繁叶茂的,一直立在那里,很丰满。而这条路,可以把它作为写意的一条路,这条路多次在剧本中出现。它有可能是为官之路、求学之路、走出山村之路、回家之路,也有可能是岐路、是求取万贯家财的路,就是在这条路上,母亲把儿子送进了大学的门,儿子就是在这条路上无数次的奔波;这条路,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村庄的意象中的路,也可以作为儿子的升官之路;而母亲告儿子,也是在这条路上,母亲可以送儿子走上为官之道,也可以把你从弯路上拉回来。其实剧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在这棵大树旁和这条路上,正是这棵树、这条路,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感凝聚在一起了。
“我觉得,首先,好的剧本是一部好戏的灵魂。而怎样把文学剧本立体的呈现于舞台上,就需要导演把方方面面揉在一起,抓住戏的灵魂,让它走向升华、走向写意,所以导演是整个排练过程中的灵魂。通过本次排演,我感觉,一部戏的成功升华,需要舞美、音乐、演员等全方位的表演,这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体现。在本次排演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漯河豫剧团这个团队,他们在宋德甲团长的引领下,半军事化管理,没人迟到,积极配合,团队精神非常值得推广。”说到排演过程中最深的触动,王香云特别强调了漯河豫剧团的团队精神。
她说,这部戏之所以长演不衰,是因为它是一部吃饭戏,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因为它是一部典型的反腐倡廉的优秀豫剧,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时代气息,二是因为老百姓喜欢,而老百姓喜欢的戏,才能称得上是成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