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月24日 星期

小拜年的嬗变


■张文明

“有钱没钱,照样过年。”这是河上街流行的一句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首歌,叫《小拜年》,其开头唱道:“正月里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贴红对哟,人人都把新衣裳穿……”广为流传,广受人们欢迎,广受群众喜爱。因此,每至年关,河上街的人们都爱唱、听这首《小拜年》。

新中国成立后,过年还没有“社会主义胜利年”的那股喜气洋洋的气氛,虽然河上街也不乏过年的热闹,但多的是“苦中乐”。那时流传的儿歌为:“新年到,真热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荒。”可见人民的物质匮乏。每年春节到来之际,树立在街口上的大喇叭,就播放歌剧《白毛女》的歌曲,一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哎到”时,就知道离年根不远了。由于人们普遍穷,对“白毛女”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所以人们过年的期盼也都不高:大年三十,能吃上一顿饺子,就谢天谢地了。至于拜年,也多是相互拱拱手、作作揖,说点吉利话而已。到了初二,新媳妇走娘家,也多是拎个红布包或携带一二盒由大红纸包的馃子罢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广大农村仍然并不富裕。每每年关走亲戚,多是拎二斤馃子,你送给我,我舍不得吃,再转送给其他亲戚……常常是他送我、我送你、你送他,二斤糕点,转来转去,能转上好多家,放上个把月,等到最后去吃时,成了咬不烂、嚼不动的硬砖头。

转瞬,《走娘家》的歌声又唱红了长城内外,那“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了个胖娃娃”的景象,就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前些年富裕,听着那美妙的歌曲,令人十分欢喜,也十分逗人。那歌中虽说在走亲戚的路上出了点意外,但仍不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欢乐气氛。

与时俱进。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景象,一个时代总有一首反映时代特征的歌曲,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推移,反映小拜年的歌曲,亦在不知不觉中嬗变着。漯河升格为省辖市后,全市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火腿肠开始走红,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过年了,人们不再是“馃子还拿两匣”了,开始掂了八宝粥、方便面,更多的是火腿肠、大块肉……突出了当地特产,凸显了方便食品。你瞧吧,一到年关,熙攘往来的人群中,到处都是火腿肠!这也难怪,生活节奏快了,方便食品自然走红。

到了年关,特别是进入千禧年之后,大豆油、调和油倏地加入礼品行列,成了走亲访友的硬头货。那二年,仅我家收到的油就不下十来桶,一年到头都吃不完。不论怎么说,人们是吃喝不愁了。

又过年了。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得我们老两口老泪纵横。不愁吃、不愁穿了,儿女们都成了家立了业,一到过年,不知咋的,反而倍感冷清寡落了许多。平日,儿女们工作忙,抽不开身,可以谅解,可是到了春节,虽说放了长假,也是难得一聚的。各有各的家事,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来此一聚,并不容易,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做爸爸的,须在儿女们回来之前,准备一桌好饭,一俟聚齐,觥筹交错,赶快开吃。不然,开饭晚了,影响收看中央电视台晚八点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所以,做妈妈的,来不及唠叨,也用不着儿女们收碟刷碗,就得打发他们赶紧各回各家。所以,听着感人肺腑的《常回家看看》,总是热泪盈眶。

这些年,社会上盛行在饭店吃年夜饭。儿女们怕我们老两口累着了,也学着他人来个春节包饭——早早去饭馆、酒楼订台,免去了我们老两口操办酒席的麻烦。清闲倒是清闲了:一抹嘴儿,吃完后,抬腿走人!好是好,但总觉得过年的味道比不得在家里浓。

前年春节,儿子出了个新点子:开车赴尧山旅游。老伴也乐于外出游玩,便带上吃的喝的,伙同儿媳、孙女,一家五口,高高兴兴登山。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群山环抱,寂静少人。弯腰撅屁股往上爬了一阵儿,累得腰疼腿酸,直喘粗气,没玩一个小时,便打道回府。从此,老胳膊老腿的我们,再也不撵春节外出旅游的时髦。

去年过年最实惠:孩子们更多的是送钱来,不再掂那些眼时用不着的东西。然而,在当今“不缺吃、不缺穿、不缺花”的情况下,这种拜年访亲的形式嬗变,说到底,还是少了红火热闹的氛围而归于安静。

安静些就安静些吧!正好静静心,享受一下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准备好的春晚大餐,也是不错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