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作印
说句实话,我是一位资质非常平平的人,与其他教师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非要让我为年轻教师总结一点“成功经验”的话,我愿归纳两点:一是热爱这份职业,并认识到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浮躁,不抱怨,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二是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教育梦想,不跟风,不作秀,学会自己培养自己,把“读书、实践、反思、交流和写作”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育不是简单的事情
初当班主任时,我就发现班里有几个“刺头”。他们吸烟、喝酒、打架,但在我的“高压专制”之下,他们不敢抬头,一切都还算太平。不久后,任课老师告状不断,公开与我作对的学生越来越多,“摁下葫芦又浮起瓢”,搞得我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班级卫生、纪律等成绩也直线下降。
一位校领导了解我的情况后,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魏书生老师的《教师工作漫谈》,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并对我讲:“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工作,它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想一想,凭什么让学生服你?”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句话让我思索了良久。对照魏书生和李镇西老师,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竟然是如此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我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吗?我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吗?我有高超的专业智慧吗?我有真诚的爱心吗?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生怎么会服我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浪漫的事情。
为了让学生“服我”, 我开始急切地、有目的地阅读。那段日子,我常常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通宵。一些教育专业经典书籍被我批注得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甚至有不少的地方被我画得面目全非。
为了让学生“服我”,我又开始认真“偷取”他人的“教育秘籍”。我虚心学习身边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绝技”;认真收集图书报刊上的教育教学案例,细细品味别人独具匠心的方法和智慧;到处借阅专家名师的报告、示范课录像,反复揣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渐渐地,我的教育教学不但有了生气,而且有了出色的成绩。
用思考和写作
抵达心灵之乡
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和写作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教师的工作重在思考,要学会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有自己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课学生喜欢吗”“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反思写作了吗”。虽然它让我经历了蝉蜕蝶化前的焦灼痛楚,但却让我听到我与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
每一个教师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写作,表面看来,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但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在书写自己的职业和生命传奇。
网络引领教师成长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最便宜、最实在的教师培训基地,大家要学会利用网络提高自己。
2004年6月的一天,我在网上写了一篇关于教师职称方面的文章,引起网友激烈的讨论。6月23日,一位网友的跟帖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在回帖中洋洋洒洒地写了1000多字关于美国教师“职称”的介绍,让我眼界大开。这些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甚至连听说也没有的东西。我十分纳闷他对美国“职称”怎么如此了解,就带着疑问给他发了悄悄话。不久他就热情地回复,原来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博士、汉学专家!
与网友的交流让我的教育教学思路大开,我在改造课堂中不断追寻和实现自我超越,大胆创生诗意的教育。渐渐地,上网不仅成为我成长的动力,更成了我感悟教育的行动。
在此,我建议每一位老师:学会用网络培养自己!我们可以通过QQ、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在网上直接与大师专家对话、与优秀教师交流,甚至能够与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